王玉军
【关键词】 后勤管理;必要性;主要内容;制度;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4—0463(2018)12—0040—01
近年来,全省各地学校基础设施和附属配套建设日趋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中小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推进中小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购买社会服务逐步建立新型中小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已成为促进全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中小学建立新型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后勤社会化是我国广泛推行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中小学后勤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探索已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重点之一。首先从高校开始试点,进而逐步推广到中小学。因此,中小学建立新型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时机已日趋成熟。
当今,中小学后勤服务工作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障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中小学后勤建设、管理、服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影响着学校安全稳定的正常运行,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总体发展,逐步建立中小学校新型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中小学建立新型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 明确后勤服务保障范围。凡属为学校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及后勤保障范围的资产、资源和服务性劳务的后勤服务、实体等,包括工勤、食堂、安保、宿舍、教学辅助、餐饮服务、超市、水电、交通运输、校园绿化、校舍维修及教学设施的物业管理等后勤服务资源,逐步划归后勤服务保障企业统一管理,实现归口和专业化管理。
2. 建立公平有序的后勤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全面开放学校后勤服务市场,尽快剥离学校后勤经营及服务职能,建立教育、财政、工商、公安、消防、卫计委、食药监等部门行业监督企业和学校考核评价企业的监管体系。积极引进学校后勤服务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招标程序公开透明,选择有资质、有实力、有信誉的社会企业进入学校后勤服务市场。按照学生数量和学校分布引进后勤服务企业,逐步形成市场化运行、公平竞争的良好局面。
3. 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学校后勤服务市场准入条件和招标、投标、议标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准入企业的资质等级、业绩和社会信誉等准入条件。建立后勤服务企业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开企业白黑榜,对不达标、不履行职责和出现安全事件及事故的服务企业和法人,强制其退出学校后勤服务市场。
4. 加强食堂、宿舍和安保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强化学校食堂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格学校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学校后勤物资和服务供应商准入制度,供应商必须为社会认可的品牌企业。教育、卫生、工商、公安、消防、交通、质监、水、电、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积极协商,广泛征求企业、学校、师生及家长意见,制定县域内统一的食堂、宿舍和安保的管理指导纲要、行业标准、评定标准、验收条件等,统一要求,实施标准化管理和考核。
三、中小学建立新型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
1. 重视和加强队伍建设。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学校后勤管理科室,配足配齐学校后勤管理干部。学校原有后勤岗位人员转变角色,把工作任务调整为后勤服务企业的监管。加强和完善后勤管理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培养综合管理能力,增强工作活力,提高综合管理素质,真正让政治素养好、管理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后勤管理干部在重要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成长。
2. 加强经费保障,规范采购程序。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购买服务相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经费预算。学校购买服务的实施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施,购买服务采购程序按照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有关规定执行。结合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细化学校购买后勤服务事项,由县级教育部门报经财政、机构编制等部门审核后纳入县级指导性目录。
3. 积极推进绩效考核管理。县级教育、财政部门建立学校购买后勤服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依据确定的绩效目标开展绩效管理。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合同履行情况,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确定企业后续年度参与承接学校购买服务和拨付企业服务资金的考量决定因素。健全对后勤服务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服务质量及效率。中小学校对后勤服务企业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评价,及时了解掌握购买项目实施进度及资金运作情况,督促后勤服务企业严格履行合同,确保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后勤服务企业履行合同约定后,签约学校及教育、财政部门及时组织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考核评价。教育部门向后勤服务企业支付购买服务资金,根据合同约定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办理。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