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会计实践类课程中的实施、问题及对策

2018-11-24 22:33上海杉达学院商学院会计系上海201209
商业会计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教师教学

□(上海杉达学院商学院会计系上海201209)

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占相对较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都设置了单独的会计实务(或称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实践课程,并且一般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会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忽视综合能力培养、课时安排有限、教学方法陈旧、教材更新不及时等,导致会计实践教学“企业不认可”和“学生不接受”。文章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提出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改进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而对会计学专业整体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准确定位和合理安排,最后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对策。

一、传统会计实践类课程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

目前的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依然采用围绕教材设置教学计划的方式,虽然很多教材在编写时强调了“紧跟会计准则变化”“突出能力培养”等原则,但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修订需要一定的时间,无法及时将最新的财经领域规章制度变化纳入其中。

(二)实践教学形式和方法相对陈旧

目前的会计实践类课程仍然以传统手工账务处理为主线,即便采用了软件模拟的教学形式,其练习的内容仍然依据的是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主线,实践课程就是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不可否认,手工账务处理形式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加工、报送的整个过程,在会计知识学习阶段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如果不能将各种新技术、新变化引入教学体系,很难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而随着商务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会计基础工作逐渐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以SAP软件财务模块为例,诸如采购、销售、应收应付款之类的常规业务,在录入了基本信息后,系统后台将自动完成会计分录的编制,并登记入账,形成了由“原始凭证”直接到“报表”的工作流程,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从“全过程记录”变更为“两端处理”,即“初始信息的录入与审核+统计信息的分析与报告”,以此为思路的共享财务中心工作模式已经被很多企业认可并成为其新一轮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切入点。这些新变化无法通过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材及时传递给学生,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认同。

(三)实践教学偏重技能训练而非能力培养

随着会计的职能定位从记账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会计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账先生”,而是利用第一手的财务数据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管理人员,会计人员所应具有的核心能力也从专业技术能力扩展到包括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力等在内的非专业技能,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核心的会计实践教学如果一味围绕着账务处理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虽然从短期内符合企业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却缺乏发展潜力,容易使学生忽略长远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训练,并缺乏适应变化的自信心。以沟通能力为例,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时常会和企业内外的各种部门、机构的人员发生联系,对外有上级主管部门、银行、税务、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等,对内有采购、生产、保管、销售部门的人员等,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做好各项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沟通能力对于会计职业的重要性得到了会计从业人员的普遍认可,这一点可以从美国(P.Lin,et al.2013)、新加坡(H.P.Siriwardane,et al.2015)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的调查中得到证实。而在目前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对于沟通能力的培养几乎没有涉及。

当然,受到新经济形势和新信息技术的冲击,传统会计实践类课程还反映出其他方面不足,诸如高校教师会计实践水平不够、实践教学环境受限等,有些不足需要通过调整专业定位、强化师资培养等途径解决,而有些不足则可通过借助移动互联网教学形式加以解决。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会计实践类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不再只是简单的沟通联系工具,其在信息搜索和交流互动中体现的便捷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诸如“云课堂”“雨课堂”等教学辅助类APP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由于手机是当下学生的主流交互载体,笔者认为这类教学辅助APP可以较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获得学生的认同,利用手机移动方便、互动直接的特点,辅之以互联网技术支撑的专属教学服务云,移动互联网进入课堂后,将为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资源分享和学习指导等提供更多的便利,较好地解决目前会计实践类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形式陈旧、教学内容滞后、缺乏沟通能力等非专业技能培养等问题。

(一)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对于教材中未能及时体现或者未能完整覆盖的内容,教师可以制作成微课或者设置为讨论模块、小组作业等,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讨论和思考,以笔者所授会计实务课程为例,在进行差旅费报销的业务处理时,由于处在“营改增”的调整时期,企业取得的各类来自服务业的发票种类繁多,这些单据可否申请进项税额抵扣并不是一次性明确的,而是随着“营改增”的深化逐渐明确,而相关的课程和教材并没有及时修订,因此笔者利用手机设置了资源推送,在进行这笔业务前先进行讨论,然后将资源发送给学生,由学生小组讨论手中的单据应该如何进行处理;而对于课程中无法深入涉及讲述的细节问题,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及时补充覆盖,如对短缺的购入材料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环节,先设置投票环节,让学生依据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判断,或通过手机搜索相关信息辅助判断,然后根据即时反馈的投票结果,引入相关实务知识介绍,学生学习后再对相关业务进行处理。由于资源推送可以做到实时更新,发送学生手机后查看更加便捷,且学生学习时彼此不受干扰,几乎能够达到机房授课一人一机的资源分配优势,学校也无需额外的硬件投入,对学校和教学都有利。

(二)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升课程参与度

不管是会计实践类课程还是理论型课程,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互动方面的参与度都偏低。结合笔者多年参加招生面试、转专业面试和课程教学对比观察,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性格更趋向内敛,在教学互动参与度方面相对低于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贸易等其他经管类专业,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模块提供了不同的互动教学组件,如“点名签到”“课堂表现”“作业/小组任务”“头脑风暴”“投票”“测试”“答疑讨论”等,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性格特征利用这些组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互动参与度;对于时下比较推崇的翻转课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也增加了沟通的趣味性和学习的便捷性,学生通过预习教师发布的教学微视频,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地分享,彼此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并结合“微弹幕”等形式,在不影响他人分享的同时,实时发布自己的观点。这些功能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会计实践类课程变得更有趣味,也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培养沟通能力

有效的沟通和倾听能够帮助会计人员避免冲突、提升工作效率,推进团队合作,而拙劣的沟通技巧不仅不利于工作推进,还有可能阻碍会计人员的职业发展。从某种层面上说,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会计人员职业发展中重要的非专业技能。受初高中阶段较为单一的学习环境影响,许多学生即使在升入大学后仍害怕与人沟通或自我意识过强等,这点在会计专业方面表现更为明显,K.A.Simons在2014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会计专业的学生比其他商科类专业学生具有更高的沟通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教学中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借助的是学生熟悉的手机和网络,相比较课堂上直接下达的面对面小组讨论,在初始阶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是会计专业培养沟通能力的有效工具。以分组讨论为例,笔者所用APP可以进行随机分组、线下分组、成员分组等不同形式,使分组更加科学也更有效率。因为传统分组往往是学生自行组合或者由教师根据一些随机原则(如学号等)进行分组,这种分组不会考虑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和差异,特别是学生自由组合时,往往都是有相同观点(爱好)的朋友组成一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不同观点出现的可能性,在任务的开始阶段就已经弱化了沟通训练环节。而恰当的分组依据应包括学生成绩、学习方法、个人性格、性别、年龄等因素。相对陌生的小组构成会敦促学生尽快熟悉新的小组成员,并在小组讨论中不断交换观点;此外,这种分组下,学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不同观点,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协调,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差异容忍度以及说服力。而在作业完成阶段,APP提供“学生互评”“指定学生评价”等选项,通过学生互相检查评分,提出批评性或者建设性的意见,不仅避免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重复性的作业检查上,也进一步给予学生更多沟通协调的锻炼机会。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易受校园移动网络环境覆盖程度的影响

移动智能终端技术需要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学习,对校园WIFI的硬件设备有一定的要求,保证网络畅通是应用的基本前提。如果校园WIFI无法实现全校区覆盖,或者有些教学区域信号差,出现信号不稳定、无信号等情况,则会影响学生的使用体验,对教学造成极大影响。应用调查中,偶尔会出现学生反馈自己因为信号不稳定未能及时签到、无法提交作业等问题,甚至对教师使用该种形式教学的目的提出了质疑。

(二)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经济负担

在无法实现WIFI覆盖或者WIFI信号不稳定的情况下,使用移动互联网辅助教学必然会消耗学生的手机数据流量,而流量需要学生自行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经济负担。应用调查中有学生以自己的流量不够用为由拒绝参与教学活动,而教师不能强行要求学生参与,只能通过其他渠道提供学生所需资源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师生对立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为教师提供了诸多便利,通过“签到”“课堂表现”“投票”“经验值”等模块,教师可以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情况、活动参与情况等,教师获得了教学上的便利,但学生反馈的是“束缚感”,如果教师自身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使用相关软件功能束缚了学生时间安排,则有可能触发学生的对立情绪,使其教学效果反而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四)无法完全避免“消极怠工”的学习情绪

相关APP虽然提供了“经验值”等督促学生学习的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有学生为获取经验值,只是下载或进入资源,并没有真正学习;而在“作业互评”模块,简单地将评分权限下发给学生往往会带来评分随意的问题,不仅在学生中引发矛盾,而且背离了教师的初始沟通训练目标,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该模块的运用做好充分的事前安排并对过程予以监控。

四、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一)事前的课程设计仍是教学之重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新型的教学方法,都只是教师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为了更好地发挥新技术的优势,课前的教学设计仍然是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信息化时代,海量的信息带来了资源使用上的便利,也为教师的教学准备带来了压力。挑选、整理和制作课程资源耗时长、工作量大,需要教师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课程建设,分工合作设计教学流程、制作课程视频、课件、测试习题等,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

(二)扬长避短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教学应用成功的关键

作为一种处于探索中的教学形式,手机是否应该进课堂本身就存在诸多争议,运用不当不仅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反而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应充分认识其优缺点,扬长避短。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实训任务完成的过程,避免过度依赖手机签到、随机测试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可以要求小组讨论并写出小组的任务目标,以工作日志的形式写出每个人为了实现并优化小组任务所能做出的贡献和已经做出的贡献,将每个人的职责具体化,并由小组负责人实施监督,教师通过检查工作日志,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争议,避免浑水摸鱼、固执己见、无故缺席小组活动等错误行为的出现;在作业检查阶段,为了避免学生评分的随意性,教师在作业发布时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也可以伴随作业要求出具一份评分标准,除了专业知识要求外,对学习和实训环节中体现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要做出约束,如避免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等常识性错误;用词须简明扼要;观点陈述要表述完整、逻辑清晰,如有必要可使用图表说明等。这些标准不仅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努力方向,也可以成为后期学生进行作业互评时的参照标准。

教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同时,新教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应当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出具有长期胜任能力的专业人才,这才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进新型教学手段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课程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