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风 陈瑶琴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主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目前,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多指导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控制活动量,以减轻心脏负荷。长此以往容易降低患者的活动能力,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心脏康复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发现运动康复治疗对改善心功能具有显著效果[1-2]。叶磊等[3]研究中,实施运动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再入院率,提升疾病预后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运动康复护理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心功能的影响。现作如下报道。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依据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各42例。纳入标准:本次入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4-5],且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年龄50~80岁;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者;认知障碍者;精神疾病者;肢体功能障碍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4.07±6.48)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Ⅲ级18例,Ⅳ级14例;病程1~8年,平均病程(5.08±1.68)年。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3.91±6.37)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1例,Ⅲ级20例,Ⅳ级11例;病程2~9年,平均病程(5.02±1.72)年。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如介绍疾病有关知识,监测病情变化,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和避免危险因素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参考朱平辉等[6]研究文献,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如年龄、生命体征、心功能分级等)和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适宜的运动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心功能Ⅱ级。入院1~3天指导患者在病房内活动,入院第4天~2周可开始进行室外活动,如散步、上下楼梯等,逐渐增加步行距离,每天1~2次,每次30~40分钟。(2)心功能Ⅲ级。入院1~2天以卧床休息为主,协助患者做关节被动运动,如踝关节屈曲、髋关节内收外旋等,每天5~6次,每次15分钟;入院3-7天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站立、行走等训练,每天2~3次,每次10分钟,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运动强度。(3)心功能Ⅳ级。入院1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定时翻身、关节被动运动,每天5~6次,每次10分钟,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心功能Ⅲ级和Ⅳ级的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应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变化,以不超过休息时心率5~10次/min,一旦出现心悸、胸闷、发绀等现象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4)出院指导。向患者说明运动康复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减轻其顾虑和担忧,争取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打太极拳、慢跑、爬楼梯等,有条件者可选择脚踏车、跑步机等运动器材进行康复训练,注意运动强度、时间及频率;每3周1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运动情况,并给予健康宣教和运动康复指导,为期半年。
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7]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共27个条目,分为疾病医学管理、情绪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3个维度,各条目均依次赋予1~5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左房内径,并统计其6 min步行距离。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自我管理行为和心功能指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和心功能分级例数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6个月两组患者CSMS各维度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SMS评分对比( x- ±s,分)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对比( x- ±s)
干预6个月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左房内径及6 min步行距离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单纯的药物治疗虽能控制临床症状,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易使疾病反复发作,再次入院率较高,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8]。为此,如何减少疾病发作次数,降低再入院率已成为目前临床心内科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运动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CSMS各维度评分均较高,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左房内径及6 min步行距离水平均较优,说明通过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可提升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目前,临床大多数医护人员认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但长期卧床易导致发生肺部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治疗效果[9]。同时大多数患者因长期的药物治疗,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自我管理能力较低,依从性下降,导致预后较差。因此,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肌泵血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另一方面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预后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此同时,强化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治疗依从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近年来,随着现代心血管康复理念的发展,运动康复疗法逐渐应用于心脏疾病的治疗中,有效解决了长期卧床休息造成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获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肯定。同时美国心脏协会也推荐,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锻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和肌肉功能,有益于提高摄氧量和运动能力[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