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学校的血脉和灵魂。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张謇教育思想为底色,从文化立根、文化赋形、文化育人三个方面整体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大生文化,并在课程建设、课堂变革的过程中自觉传承,形成了“以生为大”的课程文化和“凡是必求其适”的课堂文化。大生文化贯穿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入师生的血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和共同创造。
【关键词】大生文化;大生课程;大生课堂;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0-0070-03
【作者简介】彭钢,江苏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
笔者曾经反复强调,学校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是从学校生存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学校文化建设,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发展、形成学校特色、孕育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同义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近期,笔者有机会考察了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聆听帅宁华校长对“大生文化”的描述和阐释,深感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成为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而且贯穿一致地深入到课堂教学,影响着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的师生行为。
一、“大德曰生”的学校文化整体设计
作为一所位于开发区的新建学校,要快速成长和发展,首先需要抓什么?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帅校长的首要选择,因为他意识到学校文化是一个包含了外在与内在、物质与精神、制度与组织、思维与行为的复合性的综合概念,具有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的性质。然而新建学校无所谓文化,因为文化是需要时间积淀和逐步积累的,而对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而言,要迅速确立自己的形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来不及进行有板有眼、亦步亦趋的缓慢积累和演化。因而帅校长选择了张謇,以张謇的教育思想为底色,建构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具有鲜明区域特点、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
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张謇是中国近代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不仅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和实业形态,而且关于教育有许多著名而精彩的论述,完全超越他所处的特定时代,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极为珍贵的思想财富。传承和发扬张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南通教育的历史和文化职责,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也不例外。张謇教育思想博大而厚重,论述极为广泛丰富,价值取向极为鲜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具有深度开发和充分运用的可能,完全可以成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文化建设的底色,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成功超越他校的神奇“跳板”。
“大生文化”源于《周易·系辞传》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解释为: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生命,承载、维持生命的延续。太精辟了!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论述“自然选择”,就深刻地阐明了“自然”(中国话说是“天地”)是以有利于“物种”维持、保留、优选的方式促进“物种”更好地生存,而今天则已完全得到现代生物科学最新成果的证实。然而这显然是一种哲学家的话语方式,如何转换为教育学的话语方式,如何转换为小学教育的话语方式,使之能够成为一种学校的教育哲学,从而成为学校的核心理念?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从学校层面进行了整体设计,大致上分为三个方面,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是“文化立根”。即以张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源头,以新时代小学教育的性质为宗旨,彰显学校的核心价值和追求,形成了系统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目标、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形成了具有鲜明南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二是“文化赋形”。将学校精神文化系统地物化、符号化、行为化、仪式化,使抽象的价值、思想、理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唱出口”“做成行”的东西。三是“文化育人”。通过德育、课程、课堂、管理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滋养学生的文化品质。当然严格地说,“文化立根”“文化赋形”也是文化育人,甚至是一种最具有文化意蕴的潜移默化的育人。有了这样的一种整体设计,我们当然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从学校发展战略的角度对学校整体发展进行的文化设计与文化实践。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走在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校园内,每一个空间、每一幢建筑、每一道长廊、每一片树木和花草,可以说每一个文化符号都在恰如其分地表述着张謇的思想,都鲜明地体现着学校的核心价值,都彰显着学校的理想和追求。学校主广场设置主雕塑“大生门”,西侧为“大生水景”。校园内建设了三大学校景观:一为“天生园”,以童心为主题;二为“泽生园”,以爱心为主题;三为“广生园”,以开放为主题。学校建筑的每一栋楼,都有一个张謇式的文化符号,分别命名为“大中”“大储”“大有”“大聪”“大同”“大达”,实验楼为“资生”,食堂为“颐生”。校园内有很多石头,其中一块直立的大石头上书繁体“学”字,下书张謇名言,“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成为学校的学风。观照当下,张謇的思想就像一道淙淙作响的清泉悄悄地流淌在现代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温暖拥抱着学校的每一天,涵养和滋润着每个生活在学校中的师生。
二、“以生为大”的培养目标和学校课程
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所说的校园文化有了根本性的区别,重要特点之一是将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学校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建设能够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的课程文化,将制度化的课程与教学作为学校文化、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内涵。
如何将“大生文化”转换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动了很多的脑筋,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开发和表述,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是将“大生文化”理解为“以学生为大”,“以儿童发展为大”的文化,强调教育教学活动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要珍惜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充分、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以彻底的“儿童立场”来解释“大生”,使儿童居于学校教育的中央,完全符合教育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