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角下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理研究

2016-11-04 12:02平静
科技视界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

平静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在视阈转换的前提下,对文化自觉的内涵作了理论诠释,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文化自觉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辩证关系,进而从培育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文化自觉视角下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引导

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高校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有必要将文化自觉引入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以文化自觉的立场、观点和方式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与自我提高,探索出有效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感召高校师生在参与校园网络舆论的过程中走向文化自觉。

1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1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舆论就是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在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1]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新型的舆论形式,是指高校师生在校园网络平台(包括校园网、BBS、微博、微信、QQ等)上发表的多数人参与的针对某一热点事件或问题的有一定苗头性、倾向性和影响力的观点,其聚焦的话题多与高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涵盖新闻事件、时政热点、学术争鸣、高校政策改革、校内管理与服务等。一般来说,当热点话题产生后,在讨论中会产生“意见领袖”来主导该话题的发展,随着话题事件的不断放大和传播,进而形成不同见解相互交织碰撞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校园网络舆论。

高校校园网络是高校师生的主要交流媒介和信息资源库。目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主流是健康的,师生使用网络的主要动机为线上交流、发布信息及获取信息;参与校园网络舆论的师生文化素质较高,参与热情高,思想较为活跃,话题表达以理性表达为主;自觉遵守网络管理的相关规定,其网络舆论行为与其年龄特征、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会考虑表达观点的影响。可以说,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可以促进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完善,能更好地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进一步助力高校育人功能的实践。但是,高校校园网络舆论还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话题内容日趋复杂化,少部分人参与网络讨论时具有盲目从众,舆论导向难以掌控;校园主流媒体网站建设的关注点主要为宣传功能,网络文化育人的功能还有待完善;校园网络舆论的法治意识不强;由于网络的特性,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大,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管体系等。

1.2 高校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

1.2.1 高校网络舆论主体特性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论主体主要指依托网络平台表达意见和想法的高校师生,他们对高校网络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表达意愿强烈。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思维、情感活跃的年龄阶段,有较强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愿意将互联网作为表达空间,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同时也为校园网络舆论的和谐带来了挑战。第二,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成长定型期,分辨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不强,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时较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及行为影响,进而产生从众行为。

1.2.2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身份的虚拟性。网络身份的虚拟性是电脑网络空间的特性,高校网络舆论主体喜欢不必有心理负担的匿名在网络空间畅所欲言,这一方面活跃了校园网络舆论氛围,另一方面也为网络舆论的监控与引导工作带来很多的潜在风险。第二,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网络舆情往往毫无征兆、形成迅速,这是因为网络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当某一热点话题产生的时候,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主体第一时间通过论坛、微信等媒介表达意见,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造成有较大影响力的舆论声势,导致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第三,高校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不够重视,监管不到位。目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思想意识的重要反映平台,然而,高校的教育功能并没有随着教育客体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高校在网络舆情的引导及监管方面工作存在重视不足、管理不规范、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力量不足等问题。

2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理研究的视角转换:文化自觉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理与实践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应该不断地拓宽视野、创新思维、丰富实践,而文化自觉正是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理研究实现华丽转身的全新视角。

2.1 文化自觉的内涵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最早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从概念上看,费老提出的文化自觉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文化自觉内容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文化自觉将时间维度内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空间维度内的民族性文化与全球性文化集结一起,既包含对本土文化的来源、形成过程、发展方向的文化认知,又明确了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文化自觉的自主性和先觉性。“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自主地认同本土文化,选择多元文化,实现文化转型。第三,明确了“文化自觉”概念提出的目的。费老将全球文化和谐共荣与持久发展的理想状态和完美境界归纳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换言之,“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理念是文化自觉所提倡的,其目的是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强化自我文化认同,并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自主地判断、反思,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全球多元异质文化的“和睦相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2.2 文化自觉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辩证关系

文化自觉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两者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文化自觉的培育将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提供内涵基础,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得有效引导又引领着文化自觉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而促进高校师生文化自觉的最终实现。

2.2.1 文化自觉是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基础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三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将互联网及网络文化、环境、内容等表述置于文化的框架下,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从学理层面分析,文化自觉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都属于文化实践活动。文化自觉的过程是文化现代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过程,那么,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也是创新发展的过程。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必须依赖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着力构建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共同体意识,增强网络主体的规矩意识、底线意识,推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从文化中来,又依靠文化这一天然载体落实到文化实践中去,以网络文化自觉推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2.2.2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领文化自觉发展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高校校园网络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是影响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高校校园网络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坚持党性原则,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行为意识,进而为其文化自觉行为进行政治方向引领,坚决守好高校育人主阵地。

3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文化自觉这一全新视角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按照文化自觉的内在逻辑展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要培养高校师生网络文化自觉,就要以培育高校师生文化认知为基础,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为重点,以实现文化自强为落脚点,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3.1 以提高高校师生网络素养为支撑点,培育文化认知

文化认知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而达成文化认知的有效手段是开展理论学习及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培养高校师生的中华文化自觉。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及讲座论坛,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师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其发展的历史、特征及发展方向,理性把握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达成对民族文化的理性认同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民族主体精神。另一方面,要培育高校师生网络道德素养。开设专门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将网络知识、网络安全法制、网络道德、心理健康等相关内容纳入高校教学计划,邀请网络舆情方面的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举办一些针对网络舆情应对的讨论会、知识竞赛等,通过学习及实践活动增强高校师生对网络的了解,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从而培育形成师生的网络素养,实现文明上网。

3.2 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增强文化自信

高校校园网络氛围的文化熏陶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网络内容建设,增强高校网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高校要积极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结合办学特色,积极搭建各类宣传平台,形成涵盖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为内容的网络阵地体系,进一步筑牢校园舆论主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挥好网络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功能。其次,要完善网络制度,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要充分利用法律法规中涉及网络舆论的相关法律条文及高校制定的与校园网络行为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一步约束和引导高校师生的网络舆论活动,在制度层面上使处置网络舆论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同时,高校要通过《法律基础》必修课及各种宣传阵地加强普法教育,使师生自觉规范网络行为。第三,要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全方位营造网络正确舆论强势。要成立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建立覆盖面广的多维校园网络舆情信息搜集和处理机制,形成快捷高效的预警机制,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工作者、网络评论员、思政辅导员等骨干力量及信息处理技术手段,随时监测、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在发生突发网络舆情的第一时间快速做出应对,占据网络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掌握事态发展的主动权,化解消除可能发生的矛盾,营造网络正面舆论强势。

3.3 以核心价值体系为落脚点,实现文化自强

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舆论环境是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保障。文化自强的确保要依靠民族文化认同,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认同之根本。中共中央办公厅2013年12月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主流核心价值观影响高校师生的行为方式,引领高校的网络文化,形成认同度高的民族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还要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认识理解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将其转化为高校师生的日常价值观和行为实践,将高校师生民族认同的价值观转化到民族认同的实际行动当中。

【参考文献】

[1]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2]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3]费孝通.巧孝通文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4):196.

[责任编辑:王伟平]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调查与研究
在文化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浅谈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