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贤,夏引芳,费 红,余 莲,李晓霞,朱翠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上海 201499)
随着各种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rterial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d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m,PCI)成为心脏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由于损伤小、恢复快、患者接受度高等,已被广泛应用[1-2]。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TRI术后患者穿刺肢体肿胀、疼痛的发生率较高,不仅降低患者住院舒适度,还影响了患者饮食、睡眠和就医体验等。本研究旨在探讨TRI术后患者并发症与舒适度的发生情况与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7—11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的TRI术后患者90例,术后均使用TR Band止血器,术后每2小时减压1次,12 h后解除压迫。纳入标准: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正常,愿意配合研究;经桡动脉径路实施CAG或(及)PCI;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排除标准:非桡动脉路径的CAG或(及)PCI;桡动脉解剖异常,Allen实验阴性;语言表达不清或理解能力异常。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本研究前期研究经验和成果,自行设计TRI术后24 h并发症与舒适度调查表,进行信、效度测定,评定者间信度为0.82,CVI为0.84。调查表包括4部分资料: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腕周径、诊断、既往史),术前情况(术前抗凝剂使用情况、是否做过心脏介入手术或检查),术中资料(穿刺人姓名、穿刺所用时间、是否一次穿入、切口直径、手术名称、肝素使用情况、支架数量、手术共使用时间、充气量、压迫后局部情况、拔管人姓名)和术后观察表(术后返回病房时间、SPO2、迷走神经反射、骨筋膜综合症、前臂肿胀程度、渗血、血肿、疼痛、局部皮损等发生情况)。肿胀程度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玉东教授指定的分级标准评定。Ⅰ级:轻微肿胀或正常;Ⅱ级有明显肿胀,皮纹尚存在:Ⅲ级有明显肿胀,皮纹消失;Ⅳ级极度肿胀,皮肤上出现水泡。疼痛分级以WHO对疼痛程度的分级标准: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有疼痛感但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镇痛药。
1.2.2 调查方法 调查表形成后,培训心内科病房、CCU和导管室护士,考核合格后将该调查表发放至心内科病房、CCU和导管室,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情况和术后观察表由病房当班护士完成,术中资料由导管室护士完成填写。调查表完成后第2天由研究者本人回收调查表,对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当场补充,有疑问的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再次于床边收集资料并更正确认。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采用±s、例数和发生率进行描述。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TRI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相关因素。
2.1 患者一般资料 90例患者中,临床诊断:冠心病82例,高血压病37例,2型糖尿病13例,肾脏疾病4例,其他疾病7例;年龄27~85岁,平均年龄(63.9±11.9)岁;平均 BMI(24.51±5.40);腕周径 11~21 cm,平均腕周径(17.04±1.75)cm。
2.2 患者术中情况 穿刺所用时间10 min内87例,11~20 min 3例,21~30 min 1例。一次穿刺成功78例;切口直径<3 mm 88例,3~6 mm 2例;术中首次肝素量均为3 000 IU,追加量5 000~8 000 IU;置入支架50例,其中,置入1枚26例,置入2枚12例,置入3枚1例,置入4枚4例。手术使用时间<30 min 42例;30 min~1 h 36例,1~1.5 h 8例,1.5~2.0 h 4例。鞘管拔除后用纱布行手工压迫,纱布均无渗血渗液。压迫撤除后使用TR Band加压止血,充气量15~18 mL,平均充气量(16.84±0.62)mL。
2.3 TRI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和舒适度情况 见表1。
表1 TRI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和舒适度情况(N=90)
2.4 TRI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将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疼痛、肢体肿胀作为因变量,患者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具体详见表2、表3、表4。
表2 TRI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表3 TRI术后疼痛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表4 TRI术后肢体肿胀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3.1 TR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本研究显示,TR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中渗血发生率为5.56%,局部皮损3.33%,迷走神经反射2.22%,血肿1.11%,骨筋膜综合症和桡动脉闭塞均未发生。考虑与日趋成熟的穿刺技术、应用合适的止血器压迫止血[3]、合理减压方案[4]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尽早解除压迫可预防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5],使用止血器止血的患者较使用绷带等止血时间短,纤维硬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6]。
3.2 TRI术后患者舒适度感受较差 本研究中,术后患者舒适度指标疼痛、肢体肿胀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1.11%和16.67%。可能与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普遍较高[7]、疼痛阈较低有关。临床护理人员不仅要预防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更应关注患者舒适度的情况,通过使用肢体垫等各种方法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就医感受,提高住院满意度。
3.3 手术穿刺时间长、术中耗时多,易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迷走神经反射一般发生在股动脉穿刺患者,拔除鞘管时伤口局部加压而引发血管迷走反射。本研究中,患者均为桡动脉穿刺,且已在术中拔除鞘管,术后返回病房后才发生的迷走神经反射。2例患者均表现为一过性心率、呼吸、血压减慢,伴有恶心呕吐,经积极处理后好转。本研究多元线性回归显示,TRI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与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相关(P<0.05),考虑与术中反复穿刺、牵拉引发患者交感神经高度兴奋,术后交感神经兴奋降低而反射性迷走神经过度兴奋;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造影剂的使用增加,更加重了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最终导致了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本研究与刘贵英等[8]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穿刺时间>10 min、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应加强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的观察,备好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必要时及时处理。
3.4 拔管手法与疼痛相关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指出,疼痛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TRI术后患者疼痛的发生率高达41.11%,多元回归显示,疼痛的发生与拔管者有关(P<0.05)。本研究中,2名医师拔管后,患者发生疼痛的例数较高,提示疼痛的发生可能与拔管者的手法有关。建议科室运用品管圈等活动,规范TRI术后的拔管方法,减低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率。
3.5 使用多种抗凝药物、穿刺时间长、止血带充气过多,易引起术后肢体肿胀 术后肢体肿胀的程度与出血及静脉回流不畅有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肢体肿胀与术前抗凝药物的使用、穿刺时间、充气量相关(P<0.05)。术前使用多种抗凝药物增加了穿刺血管出血的可能性,而穿刺时间长,提示血管畸形的概率高,进一步加重了出血,导致术侧肢体肿胀的发生;术中充气量与肢体的肿胀程度正相关,提示充气量高,静脉回流受阻明显,肿胀的发生率就高。费红等[4]研究显示,TRI术后快速减压法既不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还可减少纤维硬结等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为减少术侧肿胀的发生或减低肿胀程度,可抬高手臂或尽早拆除压迫装置而加以改善[9]。应用介入上肢垫对TRI术后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穿刺肢体静脉回流,减轻术侧肢体疼痛感和肿胀度[10]。
现阶段TRI技术日趋成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术后患者疼痛及肢体肿胀的发生概率仍较高。本研究显示,术前抗凝药物的使用、手术时间、止血带的充气量及拔管者手法等均与患者不舒适的术后体验有关。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关注患者上述危险因素,加强观察护理,以不断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