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
茶园中害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也多种多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还练就了许多保护自己的绝招。例如,茶农较为熟悉的“拱拱虫”受惊后会吐丝坠地,从而逃避捕食者的搜寻和攻击;茶毛虫受惊扰会不停摆头;蜡蝉若虫受惊后会留下白色蜡丝弹跳逃匿等等。还有一种茶园主要食叶害虫具有假死性,其颜色艳丽,外壳坚硬,在春夏之交时,经常可以发现它们在茶蓬上取食嫩叶或者抱团交配,受到惊扰时它们可迅速收紧附肢,进入假死状态,椭圆形的身体从叶片表面滚落地面,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害虫——茶丽纹象甲。
2010年以来,福建和浙江一带的茶农经常在茶园中发现成群的、散发金属光泽的害虫——茶丽纹象甲,茶农俗称“花鸡娘”。在茶丽纹象甲猖獗的茶园,常看到茶树残叶秃脉,既影响茶叶产量又损伤树势,用被害茶鲜叶制成的成茶,茶汤浑暗,叶底破碎,品质较差。
茶丽纹象甲在我国各产茶区均有分布,以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和云南等省份发生较严重。在我国,该虫已记载的寄主植物达8科16种,主要包括茶、山茶、桃、梨、洋槐、板栗、辣蓼等[1]。寄主植物叶片受茶丽纹象甲为害后常形成不规则弧形缺刻(图1),严重时仅留主脉。在茶园,茶丽纹象甲主要危害夏茶,严重发生时可致茶园减产50%以上。
图1 茶丽纹象甲为害的茶树叶片
茶丽纹象甲成虫长约6.5 mm,宽约2.3 mm。头喙宽短。触角11节,膝状,端部3节膨大呈锤状,总长约4.3 mm。体灰黑色,鞘翅具黄绿色闪光鳞斑与条纹。腹面散生黄绿或绿色鳞毛。足细长,各足腿节近端部略粗(图2)。卵呈椭圆形,淡黄色,长约0.5 mm(图3)。幼虫乳白至乳黄色,无足,体肥多皱褶,各体节着生黄白色细毛(图4)。裸蛹,长椭圆形,淡黄白色,长5.5~7.0 mm,羽化前转黑褐色。
图2 茶丽纹象甲成虫
图3 茶丽纹象甲卵粒(张家侠摄)
图4 茶丽纹象甲幼虫(王国昌摄)
茶丽纹象甲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表土中越冬。春暖后陆续作土茧化蛹,一般情况下,4月底成虫陆续羽化出土,5月中旬到6月为盛发期,并相继大量产卵,8月上旬零星可见,到8月中旬已难寻踪迹。各虫态的历期分别为:卵期7~15 d,幼虫期270~300 d,蛹期9~14 d,成虫期50~70 d。
茶丽纹象甲成虫自10~16日龄开始性成熟,有多次交尾习性,多在黄昏至晚间进行(图5)。每雌产卵50~60粒,卵散产或3~5粒聚集产于树冠下落叶或表土中,幼虫栖息于土中,取食有机质和须根,老熟后在表土层内化蛹。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羽化后先潜伏于表土层中,经2~3 d后出土取食。成虫善爬动,畏光,具有假死性。一般清晨露水干后开始活动,中午日光强时多栖息于叶背或枝叶间荫蔽处,以14∶00时至黄昏活动最盛,夜间不活动。
图5 交配中的茶丽纹象甲雌雄成虫
茶丽纹象甲的发生与为害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茶丽纹象甲成虫出土的迟早受早春温度及降雨量复合因子的影响,即成虫出土期随1—2月气温的升高和3—4月降雨总量的减少而提前。夏季30℃以上的高温会缩短成虫寿命,减少产卵量。
长势郁闭和庇荫下的茶园一般虫口较多。茶树根基土壤疏松湿润,则有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和蛹的发育。
茶丽纹象甲的天敌主要有多种蜘蛛、白僵菌、蛙类和蜥蜴等。蜘蛛主要在落叶表土里搜寻、捕食茶丽纹象甲卵粒,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基于朱俊庆等[2]提出的回归预测模型,根据当年1—2月均温和3—4月降雨总量,可以准确预测茶丽纹象甲的出土盛末期,即防治适期。
利用成虫假死习性,在成虫盛发期震落捕杀。
在冬春季翻动茶丛下的表土,清除枯枝落叶,夏季茶园耕翻土壤,秋冬季或早春结合中耕施基肥,对土中象甲卵、幼虫和蛹均具有明显的杀伤力。
绿色食品茶园、低残留茶园,按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于成虫盛期喷施2.5%联苯菊酯乳油750~1 000倍液(安全间隔期7~8 d)。一般茶园可喷施50%硫磷乳油1 000倍液(安全间隔期1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