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语文教学中内容理解狭窄化、文字表达机械化思维逻辑范式化、言语训练碎片化等问题,遵循儿童言语生长规律,“放牧”行动与心灵,寻求自然、自主、自由表达实效的“牧式表达”教学理念或可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选择。牧式表达是指儿童自发感受,历经过程形成自主理解,通过内在感悟实现自在表达,在与他人分享中实现自我生长的一种语言发展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表达力萌发、生长直至深化等教学策略,促成儿童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牧式表达;语言能力;生命成长;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7-0027-04
【作者简介】居佳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102)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表达是儿童的个性化行为,表达能力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却出现“浅表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内容理解狭窄化、文字表达机械化、思维逻辑范式化、言语训练碎片化,导致儿童的表达依赖于教师而个性化体验缺失,表达随意、无趣,缺乏灵感和创意。“牧式表达”为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针对儿童言语实践中的缺失,牧式表达努力追求一种自然、自主、自由的表达效果,它直接指向促成儿童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行为,努力实现真正的“生本”教学,让儿童站在语文的课中央。
一、牧式表达的内涵特征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即言语发展的过程。在表达前面冠以“牧式”二字,是从儿童和语文的角度,还原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牧式表达之“牧”意为放牧,是行动的“放牧”——自由、自主、自然;是心灵的“放牧”——陶醉、悦纳、生长。牧式表达源自儿童需要又创造儿童需要,让儿童的言语表达既有意义又充满趣味,其宗旨在于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1]
(一)牧式表达贴合学生生长
从学生的角度看,牧式表达是自由的表达,是儿童自由生长的言语欲求,是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实践体验;牧式表达是自然的表达,它遵循儿童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是经历“未知—求知—探知—熟知”后的一种自然的生长状态;牧式表达是自主的表达,它尊重儿童、鼓励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触摸语文、感受世界,自主生长言语智慧。
(二)牧式表达彰显教师人格
从教师的角度看,牧式表达是尊重人性的表达。儿童是完整的生命个体,教师理应对儿童抱有敬畏之心、谦逊之心,要精心呵护儿童的发现、表达和成长。牧式表达是顺应天性的表达。儿童的言语生长是其生命成长的标志,牧式表达变封闭、被动、静态的表达为开放、主动、动态的表达,是顺应儿童天性的教学诉求。牧式表达是符合个性的表达。儿童的语文学习是自主建构的过程。牧式表达是基于儿童自主建构和个性思考、符合儿童个性创造的思维之旅,更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实践之旅。尊重儿童牧式表达的语文教学,彰显着教师的教学品格。
(三)牧式表达发展学生的语言品质
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来看,牧式表达是规范的表达,它合乎规范,能够让儿童的表达语句清通,句意准确;牧式表达是审美的表达,它适人、适时、适地,呈现思维与心灵的理解,让表达富有情意;牧式表达是创造的表达,它激活儿童的想象潜力,使言语表达成为一种生命创造。
二、牧式表达的生成机制
语文教学最终指向的是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牧式表达直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不要把成人的观念和思维作为诠释的尺度,也不要把约定俗成的诠释强加给儿童。牧式表达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不同年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生成儿童言语的生长机制(如图1)。
图1 牧式表达的生成机制
自发感受。牧式表达首先是儿童在自发思维下形成的对文本个性化的直觉感受,在自发感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形成表达直觉。
自主理解。儿童在表达能力逐步增强的过程中,会经历由表层向本质过渡的学习之旅。牧式表达是引导儿童通过表达自主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
自在表达。牧式表达指向儿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经历,通过自由、自觉的表达,激活儿童言语智能,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
自我生长。自我生长是牧式表达的最终成长方式。牧式表达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分享交流的方式,实现儿童言语自我生长,乃至生命成长。
三、牧式表达的教学策略
语文学习最本质的任务是促使儿童表达能力的生长。牧式表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言语实践环境,教给学生实践型的言语策略、方法,促使学生表达能力和表达品质的提升。
(一)表达力萌发:自发感受—言语自觉—语言生长
牧式表达主张从语言的视角解读文本,即引领儿童在关注文本“表达了什么”的基础上,探究文本是“怎么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步步逼近表达本质的过程,便是自发感受—言语自觉—语言生长的过程,也是表达力萌发的过程。
1.挖掘文本的表达价值。
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它的“原生价值”,这是一种作为社会阅读个体而存在的价值。如苏教版五上《莫高窟》一文,就向读者传播了“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这一信息是它的原生价值,但是,文本一旦成为课文,便增加了“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这种价值便为“教学价值”。教学价值是语文所要学习的内容,便可以称之为“表达价值”。教学《莫高窟》时,学生不仅要知道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是什么样的,更要懂得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些就是从文本的“原生价值”到“教学价值”再到“表达价值”的转化,也是学生的自发感受到言语自觉的转化。
2.厘清文本的表达内容。
针对文本,除了要挖掘其表达价值外,还要厘清其表达内容。教师不光要引導学生领悟文本的言语内容,还要领会其言语形式和言语意图,这就需要将具有“表达价值”的文字转换成“表达内容”。如《莫高窟》一文,可以作为“表达内容”的价值点至少有三:一是彩塑、壁画的精美;二是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三是围绕中心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其中,文章的结构、修辞等谋篇布局的方式即为文本的言语形式及言语意图,是文本具有表达个性的内容,是牧式表达中实现儿童言语生长的重要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