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才,曲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陈元晖先生有句名言:“教师要当教育家,不做教书匠。”那么,什么是教育家呢?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在《教师怎样做才能成为教育家》一文中作了精辟的回答:“很多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一大批人才,而且有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风格,这就是教育家。”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不难,培养一大批人才也不难,但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风格却不是易事。对长期从教的教师来说,要想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风格,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是必由之路。
一、何谓教学反思?
对于反思,古今中外的哲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孔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倡导“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意指多次自我反省,也就是反思;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谈到,反思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黑格尔将反思看作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上述对反思的界定,表述用语虽然不同,但它们在本质上是基本相同的,都认为反思是行为主体批判性地省思自己言行或其他事物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省察的对象,不断地审视、深思、探究、评价,从而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教学反思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时间来说,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和行动后的反思。行动前的反思即备课,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行动中的反思指教师根据教学情景的变化,灵活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和把握,具有监控性和及时性的特点,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行动后的反思指教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具有批判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能够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性化,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
按反思的主体来说,教学反思可分为自我反思和合作性反思。自我反思是指教师通过收集不同方面的信息,对一个特定的问题、场景或教学行为进行的反思,它可以通过教学日记、音像视频资料、他人的教学评价或教学经验来进行,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研讨,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后讲评、师生座谈等,具有协同性和启发性的特点。
当然,这些反思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反思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即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观察、内省、探究,以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是要把“自己摆进去”,聚焦特定教学情境的经历、体验与感悟,描述自己教学实际的遭遇、困惑以及尝试理解与解决的过程,是对自己生存、发展意义的不断探寻和叩问。正因其具有的这些内在特性,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中才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
二、何以需要教学反思?
现实中的很多教师每天都在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流程,忍受着周考、月考、期中考等没完没了的考试所带来的压力与焦虑,其个性和激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環中消失殆尽。一些教师开始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从而失去了创造性,丧失了生命的活力。这是教学倦怠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教师劳动的直接意义有二:一是自我发展,二是发展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促进,都要依靠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有目的的活动来创造和生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里面的“从事研究”,其实就是教学反思,一旦教师走上了研究的道路,教师就具有了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就可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从而持续地学习与成长,享受到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发展新知识与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换言之,教学反思之所以具有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功能,是因为它并不是让教师把教学撇在一边,在办公室里“另起炉灶”,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教学进行研究,而是教研结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从而获得一种自我批判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不断摆脱“已成的我”而获得新生,从而引来实现自己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源头活水”。
当然,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并不仅仅是教师个人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同时也是学生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解决在教学中遇到或面临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使教师养成一种思考、追问与探究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将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把自己和学生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的教学反思内在地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也可以说,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反思内在功能的外在体现。
三、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教学反思呢?
(一)增强问题意识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先发现问题,具备“问题意识”。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呢?人们的能动意识,就是去发现矛盾、发现问题;人们的积极行为,就是去解决矛盾、解决问题。这种主动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状态,就是“问题意识”。
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尤其是刚入职的教师,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是:迟钝,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现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敏感,小问题熟视无睹,大问题想象不到;懒惰,不愿分析问题,漠视新生事物,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迟变应快变;虚荣,不敢正视问题,不愿意承认差距,甚至是讳疾忌医、文过饰非。教师要想增强“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仔细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对于教师来说,若要找到可值得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就要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别人的成功之处,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善于寻找自己的不足,并深入思考。
其次,养成大胆质疑的习惯。明代学者陈献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质疑,是觉醒领悟的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总是走神”“为什么有的教师成长得那么快”“为什么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够好”……如果教师能够正视这些“为什么”,并能够积极想办法解决,一定可以快速地提升自己。
(二)注重合作探究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过程,有着强烈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但是,合作探究对于教学反思而言也同样重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分享经验、分享智慧的过程。合作是探究的手段,而探究是合作的目的。通过合作探究,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
教师之间合作探究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互动式,即以沟通对话为主,相互交换看法与资源,协商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研究式,即以研究学习为目的,举行专题讨论、听课评课等活动;三是互助式,即以具体突破某一关键问题而跨学科、跨年级合作;四是媒体式,即通过网络媒体参与合作,如博客、QQ群、微信群等都是很好的平台。实践证明,以备课组、教研组为组织,以个人总结和集体讨论为方法,以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为平台,就是一种极为有益的合作探究的教学反思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以团队成员的身份,聚焦他人或自己的教学情境与体验,其结果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反思者”的行列。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合作探究中要遵循感情先行和情智相长的原则。感情先行是指注重研究中的感情调节,使感情既先于探究活动的正式开展,又寓于整个探究活动当中;情智相长是指教师合作探究中积极、愉悦的情感投入有助于教师智慧的生成。教师智慧的增长又会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激发合作的热情,二者相得益彰。具体来说,一方面,在探究活动开展之前要先了解合作者的态度、看法、困惑等,寻找共同的兴趣点;另一方面,合作双方要相信自己、尊重同伴、学会沟通、互助共进,营造“求大同存小异”的研究氛围。
(三)掌握反思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教学反思,教師需要学会一定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熟悉反思过程。一般来说,教学反思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环节。例如,教师发现某一内容已讲解多次而学生却仍然不懂,这属于发现问题;接下来教师就会查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入分析问题阶段;当教师设计出一套方案来解决问题时,即提出假设;最后教师将方案应用于教学中,即验证假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不仅要把某个问题在理论上搞明白,更重要的是,要把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边教边研,走一条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的实践探索之路。
其次,要合理选择反思方式。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反思来完成;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与理论对照的方式进行反思;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摩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等方法进行;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教学反思的方式。例如,备课阶段,既可采用研究式反思,也可采用观摩式反思、交流式反思;课后阶段,既可采用内省式反思,也可采用交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
最后,要写好教学日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教学日志,就是及时将自己教学中的关键节点、得失、感受等记录下来,便于以后反思和分析研究。教学日志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灵感、学生的课堂反应、改进策略等。教学日志贵在及时、真实、坚持,以记导思、以思促改,日积月累,必会厚积而薄发。
宋儒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倡导教学反思,就是期盼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的姿态来看待教学中的一切现象,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提升教学智慧。毫无疑问,当教师对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教学现象能够主动追问“为什么”“怎么办”时,也就意味着教师已经养成了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也是自我成长的恒动力,更是梦想成真的阶梯。
责任编辑︱李 诗
读者热线:010-62027829
栏目投稿信箱:zgdy_jiang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