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公平视角谈残疾人的特殊性及残疾人教育

2018-11-21 08:54朱静杨海龙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社会公平残疾人

朱静 杨海龙

摘要: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照与重视,一直以来都是大众眼中的“弱势群体”,提倡更多的、参与、共享更的文明理念,公众对残疾人的公开歧视现象确已明显减少,但不可否认隐性歧视仍然存在。现代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之一包括关注、关心以及平等地对待残疾人群体,这也是残疾人作为独立个体理应获得的生命权利。本文将从社会公平的理论出发,通过界定社会公平的概念、分析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需要,进一步解析残疾人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呼吁公众关注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公平;残疾人教育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9.039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9-0141-03

一、社会公平概念界定

(一)社会公平的内涵

社会公平通常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它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平等的社会关系,涵盖了生存公平、产权公平和发展公平。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判断,社会公平首先是建立在权益平等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平问题将导致利益受损的一方产生强烈的受剥夺感,而受益的一方也有不公平感的产生。在社会生活中,公众对社会公平的敏感性在持续上升,也表示我国社会已然进入到一个关注公平的新时代。

社会公平的核心是人际关系中的均衡合理,而人际关系主要由经济利益关系与物质利益关系组成,主要强调在独立的行为主体中彰显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而在人际关系中反映社会资源和产品的均衡化状态,故社会公平这一概念只有被放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才有其现实意义。

(二)我国社会公平缺失的表现

1.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通常来看,经济贫困将导致人们食物获取、疾病治疗、衣服和住所的拥有及卫生设备等实质性自由被剥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分配不公平,地域之间、居民之间和行业领域的收入分配的失衡。

2.教育不公平。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正常流动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受教育水平与其从事的职业、收入、在社会中的地位呈正相关关系,而教育公平正是实现起点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现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教育资金的投入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3.公共医疗卫生不公平。健康保障是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完备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于维持居民身心健康、保障居民正常生活质量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中国当前的医疗卫生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各卫生经费投入主体的投人不公平,资金投入比例不合理;二是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化改革,滋生了各个领域发展不公平问题,甚至表现出部分医疗卫生组织发展失衡的现象;三是中国医疗资源,城乡分配严重不公平,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4.就业机会不公平。现代社会中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公民获得人格尊嚴、提高自身能力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就业机会平等保障个人努力及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而失业不仅直接导致收入损失,还会引起多重社会问题,包括对失业人员产生心理伤害,致使失业人员的工作动机和就业自信心受到打击,职业技能也会有一定程度降低,由此引发的身心失调和发病率提升等疾病风险将因此增加,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被扰乱。在社会运行过程中,还可能因此强化社会排斥,加剧种族紧张与性别歧视。

5.环境污染与保护不公平。从城乡现实发展条件看,农村地区在为城市支付并且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从不同阶层社会资本使用情况看,相较于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承担了更多环境污染的代价;从区域发展水平看,我国东西部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有着明显的差距,中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更为严重;从代际关系看,后代人必然要承担起前人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不良后果。

(三)我国社会公平缺失的影响

社会公平的缺失不仅削弱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将危害到国家的政治稳定。亚里士多德说:“在所有情况下,我们总是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乱的原因。”中国传统意义上是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国家,人口众多,物质资源较为丰富,但对贫富差距的承受能力较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不容忽视的是社会公平缺失也在不断加剧,人们的相对剥夺感日益严重必然危及政治稳定。

社会公平缺失将引起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增多。在社会公平严重缺失的背景下,改革的代价大部分由弱势群体承担,弱势群体在我国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一种不利状况。所谓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及联合体为影响政府对利益分配而采取的各种违反国家法定的程序和方式的政治行为,长期处于社会公平缺失的状态,这类群体就会通过非制度化的手段参与政治生活,若这种认识长期扩散将导致人们对传统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感下降。

二、我国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

(一)特殊心理

1.自卑心理。多数残疾人表现最为明显的性格特征是自卑,生理缺陷使多数残疾人在生活、学习、就业中遭遇的困难远远大于健全人,而这些不愉快的人生际遇极易使他们产生自闭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对外界的疏离感、厌恶感加重,自卑心理加重,砌起一道“隔离墙”与外界隔绝。

2.敏感多疑。身体的残缺总会使得残疾人对周围的人或事物异常的敏感,在健全人看来极为普通的举动也往往有可能触动其敏感神经,他们甚至会因此形成一种受歧视的感觉,长此以往会产生多疑的性格,这一性格特征在后天残疾人群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3.固执己见。由于社会、家庭和自身等相关因素的制约,导致了残疾人外出存在许多障碍,因而许多残疾人同外界接触的频次较少,这一群体中多数人的生活圈相对窄小,他们的思维方式甚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片面性,时常固步自封也不愿主动修正,在对待一些事情上往往表现出固执己见的性格特征。

4.情绪不稳定。大多残疾人通常生活在固定的圈子里,日常交往的对象较为固定,一般多为他们身边的家人和同类群体,而与外界其他人群的接触较少。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对陌生人有着较为复杂的情绪,而陌生人对残疾人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沟通,甚至少数的健全人常常对残疾人抱有偏见,所以残疾人在与健全人发生的冲突中,往往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二)特殊需要

1.康复保健需要。残疾人普遍希望通过康复手段减轻残疾程度或恢复部分身体功能,漫长的恢复过程使得他们畏难急躁,以致丧失信心,而高额的康复费用也为他们增加了极重的心理负担。

2.就业发展需要。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残疾人同样享有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平等就业、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据统计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8500万残疾人口中仍有1500万以上生活在国家级贫困线以下,占贫困人口的12%以上。充分的就业机会对于残疾人群体社会生活参与热情的提高、生活状况的改善、个人价值的实现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3.婚姻生活需要。残疾人在寻求伴侣的过程中总是会遭遇重重障碍,但是同健全人一样,残疾人也有爱和被爱的权利,他们同样渴望拥有正常的婚姻生活。调查显示,我国适龄的残疾青年中单身者所占比例常年居高不下,而他们对拥有幸福生活和婚姻的渴望强烈。

4.文化教育需要。目前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统计显示目前在我国8500万残疾人中,15岁以上的文盲数量已接近4000万。文化知识的获取更新能够全面改观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可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残疾人群体渴望拥有更多受教育的渠道,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与此同时他们也希望能接受针对残疾人群体特殊身体条件的专业化技能培训,希望利用自身技能获取经济收益,提升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三、残疾人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公平”是社会文明价值导向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社会生活中“文明”所使用的频率会越高。残疾人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与落实为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残疾人教育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也作为衡量教育公平的主要标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滞后,残疾人的教育需求在普通教育体系中难以得到满足,而早在建国初期党中央就开始高度重视我国的残疾人教育事业,残疾人高等教育也于20世纪80年代发端,在党中央的文件及国家法律中多次明确提出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目前我国由教育部获准实施单考单招政策招收残疾人的高等院校已经超过50个,覆盖了全国多个省级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已逾10万。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与网络媒体的兴起,普通高校成为了残疾人就读的主要基地,特殊教育学院则为重点单位,辅之以职业培训和网络教育等新形式,残疾人教育事业形成全新的格局。

社会公平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价值理想,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日常生活秩序得以建立的价值基石,也是保障现代社会健康、和諧、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他们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助力,关爱残疾人群体、关照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推进特殊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构建和谐公平的社会环境,共同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加温。

[责任编辑:尚欣]

猜你喜欢
社会公平残疾人
基于访谈探讨天津取消小升初择校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与否
对如何实现我国公共医疗资源均等化的探究
我骄傲
老爷爷,我来帮您
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