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协同创新战略构想

2018-11-21 08:54张东航陈睿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协同创新实施路径

张东航 陈睿

摘要:2018年,我国教师教育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师培训工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吉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与新时代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相对照,仍有较大差距。年初,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批复同意支持吉林省以吉林省教育学院为平台,筹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的申请,这是全国首个以省级教育学院为平台获批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对全省教师专业发展和吉林省教育学院未来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着力做好“四个协同”和“四个创新”,强化四级体系建设,集聚四类优质资源,重点开展四项模式探索,统筹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努力构建以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市县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关键词:教师培训;协同创新;战略构想;实施路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9.001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9-0001-05

一、问题的提出

(一)时代背景

2018年,我国教师教育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全面对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安排,以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建设目标,明确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并切实抓紧、抓好。具体到教师培训领域,《意见》提出,要“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各地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

同年2月,教育部等5个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水平的战略性举措,是贯彻落实《意见》重大决策部署的关键步骤。《计划》提出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十大行动,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基本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计划》明确要求,“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基本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示范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支持建设一批由地方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然确立,教师教育的目标任务指向清晰,教师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具体明确。我国的教育正在进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改善教育生态的历史时期,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整个教育大厦的“内部装修”工程,其工作质量决定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各级教师培训工作者应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培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努力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二)现实基础

近年来,吉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保存并发展了三级贯通的教师进修院校体系。我省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保有省、市、县三级贯通,完备的教师进修院校体系的省份之一,拥有省级教育学院1所,市州教育学院9所,县区教师进修学校64所,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均有独立设置的教师进修院校,且大多实现了教研、培训、电教等功能的整合。完备的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院校体系协作互动已成惯例。每年举办全省进修院校培训管理者高研班,以培代管;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全省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检查,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

二是较好地发挥了吉林省教育学院的龙头作用。吉林省教育学院成立6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为基础教育服务为根本宗旨,近年来,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长培训方面,学院发挥“研培结合”的优势,努力实现培训工作的精细化、专业化和特色化。2012年,被教育部授予“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资质;2013年~2017年,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在教育部评估中获得了五连冠;“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初中语文班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教育部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三名和第二名;2010年~2016年,以学院为主体实施的吉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和“幼师国培”项目,综合排名始终稳定在全国第一、二名。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全省教師校长培训工作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知名媒体也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农村校长的“筑梦车间”——吉林省教育学院创新培训教育模式》为题进行报道,《中国教育报》也曾连续5年从不同角度报道吉林省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工作实施经验与成效。

三是初步形成省域内“一主两翼,协同创新”的教师培训格局。基于多年“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实践,我省着力构建以吉林省教育学院为龙头、引领带动市(州)、县(市、区)教师进修院校为培训工作主轴,以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师范院校和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等优质远程培训平台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协同创新”的教师培训格局,将高水平师范院校的理论引领、三级教师进修院校的实践导向和网络研修平台支持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构建吉林省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适应新周期“国培计划”“重心下移、倾斜乡村”的转型,将省级层面三方协同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展复制到区县层面,基于“省级协同体”,构建“县级协同体”,已为全省16个“国培计划”A类项目县打造了基于县域的“U-D-D”(即“一县一校一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是构建了“县一片一校”三级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2011年起,吉林省承担了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基于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项目,通过5年的建设,全省已建成19个项目实验区县,216个大学区,我省的“国培计划”项目县同时也是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实验区。目前,各县区在大学区内已经基本形成教师研修共同体,共同体内的教研、培训活动基本走向常态,县域内“县-片-校”三级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现有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县域内的大学区完美对接教育部《乡村教师培训指南》中“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片区研修中心”职能,为“国培计划”项目县送教下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大学区(片区研修中心)的构建,彻底打通教师培训从顶层设计到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国-省-市-县-片-校”层层贯通,培训政策落实如臂使指,培训效益直达每所学校、每位教师,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乡村教师参与教师培训的获得感。

(三)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现有工作基础与新时代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相对照,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培训机构自身能力尚待提高。三级教师进修院校硬件环境有待改造提升,专业化的教师培训者队伍打造还需不断强化,三级教师进修院校间的协作联动效应发挥不够充分。

二是教师培训理论研究有待加强。需要集中优势,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教师培训项目规划、课程设计、培训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

三是教师培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需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尚未转化为培训效能提升的动力,还不能充分利用便捷的技术、优质的资源和平台支持广大教师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同伴研修。

四是优质培训资源还不能均衡覆盖全省各地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对乡村教师、薄弱学科教师等群体的专业发展支持力度仍然不足。

直面现实问题,基于现有基础,抓住新时代教师培训政策环境,改进实践,破解问题,为全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更充分、更均衡的教师培训服务,应是教师培训研究者、实践者的使命与责任。

二、教师发展协同创新的发展机遇

2018年年初,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筹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的通知》(教师司函[2018]25号),批复同意支持吉林省以吉林省教育学院为平台,筹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的申请,这是全国首个以省级教育学院为平台获批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这对全省教师专业发展和吉林省教育学院未来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基地建设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意见》《通知》决策部署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工作要求,系统整合我省现有资源,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力量,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基地建设工作尽快落地。以基地建設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激发全省教师教育工作活力,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和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基地建设要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吉林省教育学院的龙头作用,通过协同创新、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完善省、市、县三级教师专业发展机构体系,建立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协同发展新机制,构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新模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创建服务我省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具备资源整合集聚优势、在全国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为我省构建以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市县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三、教师发展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

对照国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省的基地建设和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工作应着力做好“四个协同”和“四个创新”,强化四级体系建设,集聚四类优质资源,并重点开展四项模式探索。

(一)着力做好“四个协同”和“四个创新”

“四个协同”是指通过政府统筹,建立健全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和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省内外高校、各级教师发展机构和优质中小学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同。进一步拓宽基地对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在教育政策咨询、教育科研指导、教师校长队伍发展水平诊断及全员培训规划、名优教师校长培养规划顶层设计等方面密切协作。在基地建设第一周期内,拟与省内部分市县政府协同共建3个左右的“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区”。

二是加强与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协同。充分发挥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全省教师进修院校体系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院校协同开展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在全员培训学分管理、校本研修指导、名优骨干教师培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等重点领域协同攻关,并力争有所突破。

三是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协同。着力提高并不断发挥基地的辐射功能,传播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理念,提供教师培养培训的优质资源,促进中小学幼儿园间的协同互助,探索校本研修的创新模式,助力学校可持续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

四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基地各项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聚焦重点问题,强化实证研究,确保基地建设各项工作“顶天立地”,既有高站位、大视野,又能接地气、见实效。

“四个创新”,是指在我省已有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均衡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的创新。

1.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结合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师德教育对教师培训项目的全覆盖,促进师德师风教育创新。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要求统领教师发展,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2.以均衡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关注地域均衡发展、校际均衡发展、各学段均衡发展、学科间均衡发展。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以教师培训精准扶贫为突破口,以定向聚力填补教师专业发展低洼地为举措,逐步缩小城乡间、县际间以及县域内校际间、学段间、学科间差距,为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创新。

3.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发挥优质教研培训队伍在教师发展方面的专业引领作用。建设1个~2个省级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改革)试验区,以“研培结合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系统试验工作,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提升,形成可在全国推广应用的创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模式。

4.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进一步开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培训课程的深度融合,为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学习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促进教师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二)强化四级体系建设

1.在省级层面,加强吉林省教育学院的体系发展引领能力建设。作为我省基地建设的主要工作平台,应支持吉林省教育学院从组织机构、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其体系发展引领能力。

2.在市级层面,通过开展市(州)教育学院标准化建设评估工作,推进市级教育学院培训基础条件改善及软件提升,支持其建成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3.在县级层面,进一步加强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全员培训规划与实施能力建设。推动尚未通过省级达标验收的6所教師进修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能力。

4.在大学区层面,继续在全省推广基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学区建设,助推现有大学区的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引导学区内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共研教学实践、深化合作研修,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协同和可持续发展。调度全省优质中小学和高等学校、进修院校优质团队资源,为大学区注入专业力量,提升大学区研修品质。

(三)集聚四类优质资源

1.集聚核心课程资源:发挥吉林省教育学院专业引领作用,带动全省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涵盖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校长培训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资源。

2.集聚课程研发元资源:组织相关专家研制省(市)、县域、校本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指导意见,以此作为课程研发的元资源,指导全省教师培训优质资源的开发与生成,示范引领全国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研发工作,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

3.集聚专家团队资源:充分发挥我省教师进修院校“研培一体化”的体系建设优势,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专兼职教研员和培训管理者的专项培训,坚持本土培养与域外引进相结合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支“知教情、懂教学、能示范、会指导”的高素质培训师队伍,全程深度参与到项目设计、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绩效评估等各项工作当中,成为引领和指导全省乃至全国教师培训工作的优秀种子。

4.集聚实践基地资源:突出和强化教师培训的实践环节,结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实施,遴选一批办学水平高、校本研修成效突出的省内外优质中小学幼儿园,支持其建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师培训实践基地。推动高等学校与实践基地建立协同机制,通过师资互聘、资源共享、合作研究等举措,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参训教师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四)重点开展四项模式探索

1.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实施,带动我省教师培养培训单位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师培训模式,总结凝练、生动、鲜活的教师培训经验,打造富有本土气息、吉林特色的培训品牌,进一步提升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实施,落实教师培训“精准帮扶”政策。从2018年起,在我省“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规划中专设教师培训扶贫系列项目,切实发挥省内示范性进修院校、优质培训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用足用好“国培计划”等政策资源,“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协同推进,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帮扶“贫困县(区)”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催生其内生培训能力。

3.积极推进教师培训自主选学机制,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实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完善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进一步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中西部省份推进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工作树立“吉林样板”。

4.组织实施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黄可心]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协同创新实施路径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