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喜欢紫砂壶的原因述考

2018-11-21 08:34
山东陶瓷 2018年3期
关键词:顾景舟士大夫试用

蒯 超

在研究紫砂壶的发展这段历史时,我们感到有个谜没有解决,那就是文人士大夫为什么愿意试一试这“土里土气”的紫砂壶?紫砂壶属于陶器的范畴。陶器与瓷器相比,陶器为祖宗,瓷器是后生。瓷器后来居上,到明代瓷器已至登堂入室的境界,而陶器则沦落为缸缸盆盆的日用品,不登大雅之堂的杂件。明正德年间,紫砂问世不久,也只是陶器杂件里的“丑小鸭”。从太监吴经以紫砂壶陪葬到著名画家文征明、仇英、王问等的画作,一些达官贵人、文人画家,倒还很喜欢用那“又大又不雅”的土里土气的紫砂壶。一边是金银锡瓷壶满堂,一边是土里土气的紫砂壶,文人士大夫手握着金碧辉煌的好茶壶,为何又愿意试一试、用一用这“丑小鸭”?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见到史家对此的评说。也许它不值得一说,也许人们沉浸于金沙寺僧,供春一问世即是国手,其作品即是名作,一出手就受人们尤其是受文人喜欢。但我们以为这是必须破译的历史之谜,由今可以知古。任何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让人们能试上一试、用上一用,是第一要义。紫砂壶亦然,喜欢用是在认识紫砂壶有宜茶性的基础上的,认识其宜茶性的功能价值是从愿意试用开始的。而且对新生事物认识的越深,越有利于对新产品的喜爱、推广。不试用、不认识,其它的都谈不上,何况是对已沦为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陶器杂件”。那时的文人士大夫是比较富裕的,他们有经济条件买金银锡瓷的茶壶,而礼贤下士愿意试用一下在“杂品店”与缸缸盆盆、茶叶罐罐为伍的紫砂陶壶,笔者认为在明代时期有三个历史原因。

明代的经济发展使工艺美术品的质量空前提高。明人沈德符在《敝帚斋余谈》中写到:“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惟本朝则不然。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其价遂与古敌。”(见《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第15卷之525页)这是写入中国正史鸿篇巨制中的文献。比如顾景舟的这款紫砂“上新桥壶”精巧绝伦(见图1),身筒上荡漾着波纹,桥形钮让人不能不联想到江南的石桥,把圈上的飞扣设计成小舟更是点晴之笔。顾景舟借助经过提炼、简化的形,写意地表现了水乡的神韵和意趣,这极像中国水墨山水画带给人的简淡玄远的艺术享受。

明代的市场经济的兴盛,促进了社会的创新意识,推动了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也催发了人们求新、求异、求个性的观念,这也是“重近不重古”观念具体的社会体现[1]。古今同理,看看今天人们买东西的观念、行动,便可知对社会新生事物很敏感的文人,在明代紫砂壶问世时,试一试、用一用,是一个很正常的市场行为。若以今天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市场丰富了,反倒想猎奇吃点农家菜、民间菜一样,明代文人士大夫用惯了金银锡瓷壶,偶尔用一用那“土里土气”的陶壶,岂不是很自然的事?

图1 “上新桥壶”顾景舟制作

图2 “鱼化龙壶”,民国时期吴顺根制作

明正德年间,江南文人画的吴门画派兴起,逐渐成为时代的画风。宋元时文人画已成气候,但明王朝一建立就实行文化专制管理,创办国家画院,抑制文人画风。(见《中国通史》第15卷(520—525页)随着历史的脚步,文人画又绿江南岸。明代文人追求笔墨功夫、强调形式、重墨轻色、乐于书斋生活等审美追求,与紫砂自身的审美趣味不谋而合,不仅是文人使用紫砂壶美学上的动因,也是以后文人喜爱紫砂审美追求的基因[2]。比如民国时期吴顺根制作的这款紫砂“鱼化龙壶”(见图2),壶身的鱼化龙造型让人浮想联翩。《山海经》记录有不少神异的鱼。后来这种鱼崇拜又和龙崇拜复合,鱼成了龙女化身或水神的使者,于是乎就产生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明白了这些历史文化知识,再看这款紫砂“鱼化龙壶”的造型,也就不足为怪了。

任何有社会意义事物的出现,都是那时社会诸多因素促成的,明代的文人愿意试一试、用一用刚问世的土里土气、大而不雅的紫砂壶也是这样。许次纾的《茶疏》是人们对壶试用、对比、鉴别的终结;陈继儒“变大壶为小壶”的建议代表着文人对紫砂壶在“满足基本功能”上对艺术升华的呼唤!正是有了明代文人的一试一用,才有了对紫砂壶功能、美学、价值的认识,才有了文人对紫砂壶升华的呼唤,才有了时大彬潜能的生辉。

猜你喜欢
顾景舟士大夫试用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血管吻合试验台的研制及试用
顾景舟偷懒
GYK-160G型和GYK-160X型轨道车运行控制设备通过试用评审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顾景舟的无款壶
一诺千金!试用十天,不满意无条件退款!新发明专利幸福宝 让婚姻更美满幸福
顾景舟制紫砂松鼠葡萄茶具9200万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