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宽
图1 风菱壶
中国的陶瓷烧造历史悠久,足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紫砂陶真正具备艺术性和文化性却只有短短数百年,其发祥于宋,于明清时期鼎盛,并经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混乱时期,最终焕发出了耀眼的艺术光芒,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紫砂陶艺博采众长,吸收很多其它门类的艺术创作元素,形成了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造型外观,将紫砂独特的韵味以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创作者在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中,都在不断的思考,如何将美化作紫砂壶本身,眼前的这件作品“风菱壶”便是秉承着这一思考创作而成的产物。
人们通常所说的事物的美是人类理性追求的显现,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于思维的理解和感知,然后通过一种超脱理性的表达用感性来进行内心的感悟,最终达到精神和物质的统一。纵观紫砂壶历史上各类经典壶体的造型变化都各有千秋,传承至当代,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那就是既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表达,又要能够另辟蹊径进行创新。图1“风菱壶”便是秉承着这一思路来表达形体之变、形体之美的。
“风菱壶”的造型看似线条很多,但实际上线条的结构却相对单一,线条的走向也非常统一,如果将每一个局部拆分开来,就会发现,其块面形态并非是多种多样,而是相似统一的,只是因为全手工制作而产生了一些很小的误差,这是手工制作紫砂壶的特点,是为作品增添人气,去工业化痕迹的表征,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融入,则紫砂壶即沦为大批量的工业化产物,其后拓展出的文化价值也就无法附着其上了。
在紫砂壶中,筋纹器一向以制作难度高而著称,在当代全手工紫砂壶制作当中,由于各种辅助工具的出现,使得筋纹器的成形难度大大降低,但这种降低仅仅是指传统的直线上下通贯的筋纹造型,“风菱壶”的创作基点,部分来自于传统器形“风卷葵”,壶式的特点在于其肌理条纹的变化能够表现出与风的互动,即能够显示出足够的动感,这一点在“风菱壶”上同样如此,不过其形态比之“风卷葵”要更加简化,将动感的表现浓缩成风跟菱两种形态,用线条的螺旋变化,让无法用肉眼看见的“风”以“菱动”的现象来进行表达,同时将这种“菱动”融合到了紫砂壶的结构当中,在不改变传统茶壶结构的前提条件下,表达出了风过菱花卷的动人情景,结合紫砂的质感,给观赏者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风菱壶”的制作难点在于上下曲线的条纹要始终连贯,但由于茶壶结构的不同,壶钮与壶盖的条纹镶接,壶盖与壶口的线条连续,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且在处理这些条纹的时候,还要精细到每一根线条,既要让筋线有力度,又要让手摸上去的时候无锋边。后者在工艺上尤为重要,因为紫砂壶的艺术特性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把玩”才能实现的,唯有能够“把玩”的紫砂壶,才能让人感受到更多创作者的情感,不能把玩的作品,则更多的偏向于一件死物,少了接触,所以壶流和壶把的处理在这件作品上就显得尤其精彩,横贯的线条非但没有影响上下的连通,反而左右联系,完美的跟上下走向的曲线相合,这除了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准,还要在结构布局设计上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因为每一个部位都要预先设计,留下足够镶接的位置。
紫砂壶艺术的底蕴并非是凭空而来的,正是由于紫砂艺术的历史相对不太悠久,一代又一代的紫砂人才更加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些积累有思想上的,也有工艺技法上的,继承这些不可以偏废,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这就如同一把好壶更要经过积年累月的泡养,才能慢慢生出润泽如玉的质感,这才是紫砂核心的竞争力,也是紫砂艺术作品让世人喜爱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