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雨华
图1 “望岳”壶
望岳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诗中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历久传唱。而紫砂作品“望岳壶”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此。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经典的传统文化,众多的文章荟萃,点缀了上下几千年的文明灯塔,值得骄傲亦值得传颂,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中国的古典文化在整个社会日益西方化的生活环境中始终显得格格不入,长此以往,优秀的古典文化传统免不了凋零消亡。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既是民族性格传承的一种责任,又是众多中华艺术创作者不可推卸的使命。紫砂壶因茶而生,为茶而用,用紫砂作为文化的载体,用紫砂的语言来诉说这种文化的美好,艺术的美妙,正是当代紫砂创作的一大课题。
在整个紫砂行业中,传统始终是不变的主旋律,因为任何一位初学紫砂的人,学习如何制作紫砂壶,都是从最简单的传统造型开始的,而创新则是一代又一代紫砂人前仆后继的创作动力,不过并非是前人没有的造型就叫创新,如果没有文化为造型背书,新的就造型永远无法被主流文化所认同和接受,永远只能昙花一现,无法成为在很多年后依旧可以流传的经典。所以当代的紫砂壶创作,一定要融入文化的元素。
作品“望岳”壶从外形上看,借鉴了部分传统钟式壶的轮廓,泥片在壶口部分缓缓收拢,而在靠近壶底部的时候向外延伸,做出一个“假底”,而真正的壶底则是一个向内侧急速收拢的切角,下连圈足,可以看做是一个钟底的变化运用,这让整个壶底的造型变得相当厚重,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底形态,在这个基础上采用传统泥片围拢镶接,内镶无痕迹,让整个壶的壶面光滑素润,接着为了保证壶身强度,采用环压的方式,将泥片进一步的反复刮压,让内部的颗粒紧实从而保证壶面的强度,让壶面的S形曲线变得更有力量感。
随后在壶的两端壶肩位置,配合壶肩的曲线,在壶肩中端设置壶柄,壶柄的结构非常简单,采用非常传统的三角内圆孔结构,柄端为三角的底部,拥有最大的接触面积,为壶柄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强度,这样搭配金属提梁的时候,可以足够支撑起整把壶以及内里茶水的重量,而由于这种设置,使得提梁以下可以有着相当大的造型发挥空间,根据洋桶壶的造型经验,类似的软硬提梁壶式都会有一个大壶口,这件作品同样也不例外,圆形的压盖整个覆盖于壶口之上,盖沿略微超出,这样的子母线分割非但不会使壶形结构上下脱节,相反由于大口无颈的设计,让壶盖与壶肩更为接近,为了让两者的过渡更为自然,盖沿稍稍超出壶口,但又小于壶肩,这样看起来就显得更加紧密自然。
同时,更大的壶盖也为壶钮的塑造提供了方便,为了凸显出“一览众山小”的艺术效果,顶端的座钮被塑造成了瑞狮形象,昂然望天,宽壶盖为其提供了更加舒缓的盖面曲线,而采用云纹如意曲线的金属提梁则一方面指代蓝天白云,穹顶之间,另一方面亦代替了相伴瑞狮的祥云和霞光,可以说将“俯首一览凌绝顶”的胸怀完整的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杜甫的诗中还有这样两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在这件作品中同样也有所表现,整个壶身即是一种创造性的钟灵造化,而金属提梁与整个紫砂壶的造型一上一下,一虚一实,阴阳相伴。既在造型上满足了这一条件,在内在的含义中亦增添了探究的趣味,作品“望岳”就是以一种简洁明快的姿态,将创作者想要诉说的内容,隐含在造型之中半推半送的呈现到世人的眼前,而只要稍微细致的观察,就不难发现,前置壶流的曲线,与瑞狮座钮之间,亦呈现相互联系的和谐,扶首捏盖,注茶前倾之时,正是整件作品完美表达的瞬间,俯首一碗香茗,畅饮绝顶。
一件紫砂壶的创作看起来简单,但实则融入了许多创作者的心血,多重含义的表达,在于早期的造型设计与整体创意的搭配组合,这其中造型必然要经历不断的增减修改,在形体与意蕴中达成微妙的平衡,创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在众多的这种平衡之中选择出一个最优秀的方案,以最能够表达本心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以心动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既有趣味又有底蕴的精彩紫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