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寅媛
图1 竹韵梅馨
自紫砂壶诞生以来,文人墨客描写紫砂壶的诗句数不胜数,也因文人雅士的歌咏和喜爱,紫砂壶从最初日常的喝茶器具变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慢慢为人周知。宜兴紫砂壶举世闻名,不但源于其性能优异的泥料,还在于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系统的造型艺术体系。2005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足见紫砂壶制作技艺之传世价值。相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紫砂壶只有六百余年的发展史,然而它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之林占据一席之位。如今,它已从传统手工艺品发展为紫砂文化,它是茶文化的延续,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它源于传统文化,又反过来传承发展了传统文化。以图1“竹韵梅馨”为例,浅谈紫砂作品的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紫砂壶造型极为丰富,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可谓造型艺术的集大成者。发展至今,紫砂壶大致可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光器注重线条的运用、素雅简练,花器注重惟妙惟肖的仿生,逼真生动,筋纹器注重筋纹的变化,规整而灵动优雅。其造型或以简单的方、圆为基本形制,或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瓜果蔬菜等,题材之广泛,让人惊叹!此壶为经典的花器,取材于自然界中常见的竹子和梅花,以娴熟的装饰技法跃然呈现于壶上,与壶融为一体。整体呈周正的四方形,一般而言,方器以刚劲居多,简明利落的直线往往使壶落入僵硬呆板的窠臼,而此壶的线条运用极为得当,方中寓圆,略微柔和的过渡缓和了整体刚强的气质,给人以刚柔并济之感。壶底平足,平贴于桌面,稳定大方。壶流、壶钮以竹段为原型,竹节线清晰分明,壶流弯而不屈、十分有力,给人以刚劲正气之感,壶钮更是如同破土而出的竹段,卓然生长,凸起的圈纹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彰显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不拔的气质。壶把如同梅树的树干,疤结突出、树皮纹理自然,与壶流的竹节两相呼应,挺拔有力。由壶把处自然延伸出一枝盛放的梅花,贴塑于壶身,立体生动,盖面由壶钮自然伸展出清秀的竹叶和梅花,分别贴塑于两侧,呈现出自然清雅之美。整壶成型过程中,尤其注重线面块的处理,既展现出方器造型的端庄挺拔,又不流于僵硬,增之几分灵动。竹、梅装饰细节刻画精细,布局合理,画面感极强,灵和清淑、沉稳大方,又处处藏锋,与造型浑然化一,使人身临其境,于茶事中感受到独一无二的自然之美。此外,品茗杯、砚台、笔筒的组合依旧以竹、梅为创作主题,与紫砂壶相辅相成,营造出浑朴古雅的氛围,为文人案头增添了几分别致,彰显了紫砂作品的文人气息。“竹韵梅馨”套组选用原矿紫泥制成,泥色醇厚紫润,既表现出竹、梅的高雅,又凝练出时光的味道,使人心生平静。
在紫砂壶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的参与设计成为紫砂壶发展为艺术文化的重要因素。文人将各种富于文化寓意的元素以陶刻、贴塑、描金等装饰技法融于紫砂壶,使其成为集金石书画于一体的艺术品。文化内涵使实用紫砂壶上升为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此壶以竹和梅花为文化精髓。竹和梅花是紫砂花器创作的重要题材,历代艺人创作了“四方竹段”、“龙头一捆竹”、“竹鼎”、“梅桩”、“报春”等,它们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最终成为受人喜爱的经典器型。“岁寒三友——松竹梅”、“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等都是历代文人对竹、梅的至高评价。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竹子四季常青、不畏霜雪,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有坚韧不拔、虚怀若谷、正直清高等象征意义,符合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梅花冒着严寒怒放,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象征着自强不息、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在民间,梅花被寄寓了传春报喜、吉祥平安之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皆是赞颂梅花的诗句。可见,竹和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将承载深厚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紫砂壶融为一体,用泥土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既传承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也在无形中将文化融于日常生活,增强了民族文化凝聚力。紫砂壶不止于壶,更是文化的寄托和载体。
紫砂壶艺创作讲究至真、至善、至美,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应是恰到好处的造型和真挚的人文情感相结合,方能使作品摆脱匠气,提升整体艺术效果,延伸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静静地品味茶香,在安静的茶事中把玩欣赏手中的壶,自然而然地领略其魅力,给人由外而内的美的享受,凝练出时光的韵味,便是人与壶的精神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