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
最早知道普救寺,还是在唐元稹所撰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中了解的,后又读了《西厢记》,对崔莺莺和张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更是牢记于心了。
位于永济市西十三公里处的普救寺,是王实甫所著《西厢记》的故事取材之地,也是电视剧《西厢记》的外景拍摄地。伴随着《西厢记》的广远流传,普救寺这座千年古刹,便名声大噪、闻名遐迩了。同时,那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也为古刹蒙上了一层既神秘又迷人的色彩。
据导游小姐讲,因《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后人为怀念莺莺,便将那座独具特色的舍利塔,传名为“莺莺塔”。1986年,国家拨专款按《西厢记》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全面修葺,使之成为一处令人神往的爱情游览胜地。
沿着曲折的回廊前行,迎面是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殿堂宽敞幽静,内塑三身佛,个个眉目端庄、形体优美。这里是张生第一次撞见莺莺的地方,从此,引出了一段千古爱情佳话。
顺着当年游西厢的路线,我随众人来到“梨花深院”。未进院门,一副对联赫然在目: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对称和谐、内涵丰富的对联,令所有游人赞叹不已。
跨进小巧玲珑的四合院,照壁上那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五言诗,深深地吸引了我。驻足良久,反复咀嚼,我也好像品出了个中滋味。边吟咏这首诗,边迈进莺莺和红娘住过的西厢房,我又仿佛嗅到了闺房所特有的气味。《西厢记》中的“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情节便发生在这里。
在东厢房南侧墙垣下,有一座假山,一棵绿树,导游小姐说,那是张生攀树逾垣之处,墙垣上缺少的那几片青瓦,是当年张生逾垣时踩掉的。在张生借榻的“西轩”,也留下了“红娘传柬”“莺莺探病”“月下听琴”的许多脚印。
不管故事是真是假,单就张生和莺莺敢于冲破封建主义的枷锁,执着地追求自己爱情的精神,就令人由衷佩服,感动至深。
边追忆西厢往事,边独自信步,不觉来到后花园。置身萋萋芳草、簇簇鲜花丛中,我尽情地吸吮着爱的甘露、情的芬芳,充分感悟出西厢优美爱情故事的深刻内涵。
携爱人来到这里,住西厢宾馆,品西厢名吃,看西厢戏曲,购西厢信物,将又是一番感性认识。
观览中,我发现一对对或老年或中年或青年的情侣,牵手挽臂徜徉于普救寺内外,这大概都是来此品味爱情故事独特风韵的吧?
当我登上大巴,即将离开普救寺之时,一句诚挚的祝福涌上心头:愿天下的有情之人终成眷属!愿世间的爱情之花永远芬芳!
对永济黄河岸畔的鹳雀楼,可是早有耳闻。她与武昌长江之滨的黄鹤楼、岳阳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南昌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可惜的是,鹳雀楼自建成后,经历了北周、隋、唐、五代、宋、辽、夏、金七个朝代,存世七百余年,后在元朝初年(公元1222年),毁于战火之中。
由于黄河泛滥,河床变址,其故址被淹没不存,再无人重修,致使数百年来,无数学仕游人慕名而来,以求登览,却只能望河兴叹。
我在晋南居住了数十载,也曾多次渴望能有朝一日一睹鹳雀楼的风采。可多少梦想、多少遗憾,都伴随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融进了沧海之中。
盛世来临,百废俱兴。经过各方的艰苦努力,从1997年12月开工重建,至2002年10月竣工,历时近五年,总投资五千五百多万元,建筑面积达三万三千平方米的新鹳雀楼,又巍然耸立于黄河岸畔,再度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游客到此游览观光。
喜讯传来,我异常兴奋。从那天起,我就打算去登一登鹳雀楼。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怎能按捺得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走近鹳雀楼,高悬在楼顶的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楼名匾额,首先映入眼帘;进入一层,迎面陈列着伟人毛泽东同志的《登鹳雀楼》书法艺术作品,为新修复的鹳雀楼增光添色。
毛泽东同志书写的《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千古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据载,毛泽东同志曾先后六次手书该诗,这充分说明毛泽东同志对王之涣作品的挚爱和钟情。江泽民同志也曾两次题写王之涣的诗作《登鹳雀楼》,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教诲。
登上鹳雀楼,仍以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为最爱。除了王之涣的诗,宋代诗人畅当的一首与王之涣同题的《登鹳雀楼》五言绝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吟咏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的诗句,品味着其中的寓意,我真切地了悟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即使孤高耸立、直插云天的鹳雀楼,在元代后就不见了,慕名而至的人们,依旧徘徊于空留的楼基处,感慨赋诗,直抒胸臆。
明代张循占的《鹳雀楼即事》便是一首。诗云:“落日朱栏带还林,朔风寒雁动愁吟。唐虞世藐山空绿,晋魏城荒水半侵。地迥那堪吹玉笛,台高谁复奏瑶琴。凭虚岂少词流赋,极目偏伤逐客心。”从诗人这番虽聊以自慰、却无限遗憾的情景描述中,可以看出鹳雀楼的难却盛名、犹存佳气和冠世诗情。
攀上最高层,已经到达登高望远的最佳境界。沿回廊绕楼一周,来到王之涣塑像处,我凭栏远眺,黄河的壮阔景象、雄浑气势一览无余。
此时此刻,我再一次低声吟咏了一遍王之涣的诗句,也更深一层地领略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绝妙意境,更加感受到中华历史文化名楼所具有的独特风韵。
在我的故乡,绝大多数人家的门庭一侧都供奉着髯长三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的关羽塑像,老人们也经常讲述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故事。
因而,自打记事起,我就被关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幼小的心灵深处始终涌动着一股虔诚的敬意。
参军来到晋南后,我曾多次拜谒关帝庙,每次都是脚步匆匆,走马观花。这次去关帝庙,我既认真听讲解,又仔细看景点,对关羽有了一个真实的解读。
关羽,字云长,是三国时蜀汉的著名大将,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名著通过艺术化的处理,使这位本来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由关帝庙的史料中,我了解到:自幼好打抱不平的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为匡扶汉室,驰骋疆场,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午门的栏板正反两面,浮雕着一百一十四幅各类图案、人物,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此壁画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三军”。屏息凝视那一个个壮举,使我顿生敬佩之感。但有一点令我不太满意,那就是,壁画中没有“走麦城”的情节。
据说,全国关帝庙壁画中都是如此,这是因忌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在孙、曹两面夹攻下失去荆州,仍自高自大,兵败被杀,终于造成蜀国的覆灭而隐去的。
我认为,这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应予以纠正。有一句古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将关羽的弱点公布于天下,那也是“瑕不掩瑜”,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历代君王对关羽多有褒扬,因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追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关帝庙的主殿便得名崇宁殿。清乾隆帝手书“神勇”匾,咸丰帝手书“万世人极”匾,康熙帝手书“义炳乾坤”匾。这些墨迹里,映照出的是古代君王对关羽的推崇与敬仰。
我感到,这一推崇与敬仰,实际上也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
当今时代,在乡村的普通百姓家,在都市的店铺、饭店等场所,亦随处可见供奉着的关羽神像。其中虽然有神化关羽、亵渎关羽之嫌,却不失人们对关羽的虔诚信奉和深切怀念的挚情。
我想,人们供奉关羽,不仅仅是为了借助其超凡之武为庇护,更重要的是敬仰于“武圣”的不屈与血性吧!
久久地立于身着帝王装的关羽坐像前,我放飞思绪,仿佛听到了那鼓角争鸣、那震天杀声;仿佛看见了关羽骑着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左冲右突,勇猛厮杀的身影。
稍稍闭目,我便感到整个身心被“关圣大帝”的灵气裹挟而去,去感悟远古的狼烟风尘,去体味“武圣”的彪悍神勇。
我不禁慨叹:关羽,你那神勇威武的浩然之气,将光照千秋!
知道运城盐湖,是几十年以前的事,听到中国死海一说,却是最近几年。
那天,去中国死海观赏时,已经是夕阳西沉的傍晚。一走近中国死海,便看见“瑞莱斯漂浮浴场”七个大字。
“何为‘瑞莱斯漂浮浴场’?”我问。导游介绍道:它的英文名称为relaxed floating salt lake,大意是盐湖漂浮是放松的、轻松的、使人心旷神怡的。
目前,这里设有一个黑泥浴场、两个盐水漂浮浴场,占地面积一百亩,日接待能力一千人。如若是盛夏季节,来到“瑞莱斯漂浮浴场”,就能够尽情享受中国死海的两绝。
一是黑泥洗浴,可收到清洁皮肤、消炎、去皱、杀菌、伤口愈合等功效;二是盐水漂,可收到镇静、降血脂、降血压、瘦身等功效。有位二十来岁的姑娘问了句:“不会游泳有危险吗?”导游笑了笑:“不会游泳一样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面上漂浮,绝对没有危险。”
果真有如此神奇吗?我将信将疑。
一位业内人士说:用加热的海水沐浴,以治疗各种皮肤缺陷,在古代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中国死海,虽然面积小一点,但足以同著称于世的以色列死海相媲美。因运城盐湖亦属内陆咸水湖,经国内专家验证,其黑泥和水中富含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钾、钠、钙、镁、氯、溴、碘等多种矿物质元素,确能给予人们神奇的疗效和享受。
漫步于湖心岛的石子小路上,我一直在想,等有了机会一定来这里洗浴一次,好好体验体验死海的神奇,享受享受死海的乐趣。
时隔不久,我果真来到“瑞莱斯漂浮浴场”,好好享受了一次黑泥洗浴和盐水漂浮,体验了一把洗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