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臻
摘 要: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是同等重要的一对“孪生兄弟”。但是近些年的初中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重生成、轻预设的不合理现象。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体现和补充。两者统一,才能构成一节和谐的语文课。
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课堂教学
针对近些年教师在预设方面存在的现象,通过大量的听课、议课,我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不合理的预设导致无效的生成。
在教学中,学生有些生成看似非常精彩,其实是无效的生成。究其原因,很大原因在于教师的预设本身就不合理。正确的预设是学生合理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基础不够正确,那么在这个基础上生成的内容一定是荒谬的。
第二,预设僵化、程式化,不会变通。
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按照教案的教学环节一步步进行。但是,教师预设好每个教学流程的同时,就往往随之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的灵活性、机动性不足。有时学生的思维被很好地激发,但教师由于预设的安排,往往会打断学生的思路。这样的预设僵化、程式化。
初步对现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预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我认为教师做好课前预设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预设学情,二是预设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今天我重点分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教师在预设的时候要充分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下面以我两年前上的一节公开课为例来谈谈我对课前预设学生的多元解读的理解。
《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剖析人物,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2.理解“窗”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深刻的主题。
【教学过程】
1.导入
2.初读感受
读完这篇小说,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
3.分析人物形象
如果你是导演,为凸显两位病人不同的灵魂,你最想选取哪一处文字来拍摄?结合相关词句谈谈你的想法。
4.深入理解主旨
(1)根据你的理解和感受,你想给这部电影另取个什么名字?
(2)小说以《窗》为标题有哪些妙处?
5.续写结尾
你能展开想象,再续写一段结尾吗?
《窗》教案中,很多环节都可以体现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尊重。其中板块“初读感受”,是学生的初步阅读体会;“分析人物形象”是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分析人物特点;“给电影起名字”是深入文本后,再走出来,对文本进行概括提炼,是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在教学中,学生的初读体验可以说是有深有浅。不论深浅,他们的阅读体验都是有着独特价值的。因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多元阅读体验,明白学生掌握了什么,仍需提高的是什么,也就是弄清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进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最佳发展区。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整节课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深入文本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环节也是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即为自己拍摄的电影重新起个名字。这个教学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独创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和教师在课前较为充分地预设学生的个性化的多元的解读是分不开的。
学生在课堂上贡献了很多精彩的回答,闪烁着他们智慧的火花。罗列下来有《墻》《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灵魂》《灰色地带》《我的世界,你的人生》《隐藏在墙里的窗子》《闭锁的心灵》《窗和墙》《黑与白》《冷》《公园与墙》《人性》《心灵》《看不到的公园》等等。这些学生生成的东西,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预设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就不会很好地加以引导和升华。比如这里的《灰色地带》,指的是一个人从善良走向卑劣,往往是有一个过程的。文中不靠窗病人从羡慕他人到嫉妒到恶毒的变化,就是一个灰色地带。这个地带继续向前发展会演变成卑劣的人性,如果控制住心魔的话,他其实还是会变成一个善良的人,其中的关键是自己对自己的把握。《墙》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个标题,这里的墙不仅指真实的墙,也指病人的心墙,他的欲念使他的内心被蒙蔽,看不到对方的善良,好像一堵严严实实的墙。在备课时,我认真思索了如何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事实证明,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多元化解读有充分的预设,才不会被学生课上的非常规生成击败,才会有精彩的灵活的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教师应该对两者给予同等的关注,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课前巧预设,才有课上的精彩生成。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预设学情;充分地预设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生成。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17-18.
[2]秦堑中.学语文的弹性化教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3).
[3]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李建学.浅谈语文新课程的创新观[J].文科教学探索,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