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芸
摘 要:每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都碰到不同的学习障碍生,有些是一门课有障碍的学生,有些是多门课都有障碍的学生。关注学习障碍生各方面的成长,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班级的融洽以及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关心和帮助这些学习障碍生。
关键词:学习障碍生;组内合作;策略;以优带障;心理疏导;非暴力沟通
每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都碰到不同的学习障碍生,有些是一门课有障碍的学生,有些是多门课都有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家庭因素、环境因素、性格因素、心理因素、长期请假等等因素)造成这些学生比其他学生在学习方面、动手能力方面、思考习惯方面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比较弱,学习成绩稍显落后,使得他们无论在说话上、交流上还是成绩上都会感到自卑,长此以往,造成他们内心的无力感和无助感,性格和人格的形成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与学习障碍生进行交流中,我们发现学习障碍生正好处于积极想学,但又处于各种情况跟不上的状态中,通过小组合作以优带障,再给学习障碍生一次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和生活中充满信心。
通过一学期多的针对学习障碍生的调查分析与实践,学习障碍生在课堂表现、在小组内合作情境下的改变,他们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针对学习障碍生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各方面表现,我提出以下几点个人感受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小组分组有讲究,以优带障克服困难
近大半年对不同分组的方法进行尝试,我们得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展示,我们发现,分组有一定的要求,将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分为一组这样的分类方式,班上两极分化现象特别严重,学习障碍生同学分为一组,这样成绩不但不会提高,反而影响上课纪律,课堂有效性和知识掌握度也会出现两极分化,并且越来越严重。
二、心理疏导要做前,关心关爱不能缺
小组分配好就认为万事大吉了吗?不是的。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紧接着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小组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一定要做在前面,以防引起他们的心理问题。刚分好的小组中成绩优异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愿意跟学习障碍生分在一组,他们一方面认为会影响自己的成绩,另一方面他们看不惯学习障碍生的一些行为和思想,不愿意跟他们交流。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对他要进行心理疏导,先对全班进行调整。告诉他们,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共同进步,每一个小组也是一个小团体,我们小团体要共同进步,我们要看每个小组的共同成绩,而不是每一个人的個人成绩,把每一个小组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增强每一个小组每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使优秀的同学有一定的责任感,学习障碍生有一定的压力,督促他尽可能地向前赶,这样一个小团体就会不断地向前奔跑。
三、习惯培养重新来,常抓不懈不能停
学习障碍生之所以出现障碍,不管是家庭因素、环境因素、性格因素等哪种因素,都是习惯出现了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尤其是学习障碍生的学习习惯得重新培养。这就需要老师、小组各成员、学习障碍生相互监督,习惯共勉。
四、批评惩罚要杜绝,谈话沟通上日程
长期以来,学习障碍生一直承受各科老师的批评,对此他们非常反感。只要指出错误或对他们进行了批评,他们从心理上就拒绝接受,你说得再多,都没有任何作用。在此,我提倡“非暴力沟通”,也就是说不通过批评、惩罚的措施,改善交流方式,在和学习障碍生沟通的过程中,以学习障碍生为主,我们通过他的叙述,了解他对学习的需求和困难,就他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或尝试供他参考。这样他通过时不时的周期性的非暴力沟通,从生理上心理上接受我们,逐渐改善掉他不良的习惯,拔掉他身上长歪的枝条,让他成为一棵笔直的大树。
五、规则要求设立好,细节盯紧防偷懒
课堂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有效性和高效性,对课堂要设定具体的规则和要求,提前和学生说好,这样执行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学生也容易理解和便于执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分为两个方面对他们进行考察,包括课堂上和课后。课堂上的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上课是否说话或者干其他事情;(2)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合作精神;(3)每组中学习障碍生的掌握情况;(4)对上节课知识点的回顾背诵情况。课堂最后一分钟对本节课各小组、学习障碍生的学习状态、参与度、认真度进行评价。课后评价主要包括:(1)作业问题的评价;(2)背诵情况的评价;(3)小组活动中以优带障的提高性评价。针对课堂中课堂后几方面的评价,从细节入手,每节课严防死守,防止学习障碍生的任何偷懒行为,逐步形成有效的、紧凑的、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激扬生命发展他们的个性。我们希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效地从各个环节将满身是刺的学习障碍生,去刺抚顺,扶直长端;帮助学习障碍生平稳地度过最美好的青春期;培养学习障碍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积极心态去造就学习障碍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改善学习障碍生的内向自卑性格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之,通过小组合作更好地改善学习障碍生的各方面能力,给他们自信与自尊,让他们在今后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级课题立项号:GS[2017]GHB2391;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市级课题立项号:LZ[2017]GH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