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镛(金庸)不但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还是知名报人,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他先后在杭州《东南日报》、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任职记者、翻译和编辑。1959年,他创办香港《明报》,之后再办《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等。自1959年至1993年间,他担任《明报》社长、董事局主席、名誉主席,并为《明报》撰写社评逾30余年,是华人世界中卓有成就的报人。
1946年秋天,《大公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应聘者蜂拥而来,竟多达3000人。查良镛凭借自己的才华被千里挑一,进入上海《大公报》,正式步入了报人生涯。
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查良镛被派到香港工作,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那时在香港工作并不是一个好差事。跟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来比,那时的香港比上海要差得多。但香港在发展,查良镛作为报人、作为金庸的人生也在一步步走上正轨。
1950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查良镛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1955年,他在隶属《大公报》的《新晚报》连载了自己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奠定其文坛巨擘地位。《书剑恩仇录》问世,反响甚至超过了梁羽生。他将名字最后一字一分为二,署名“金庸”。
1954年,香港太极派与白鹤派的擂台对垒,在澳门举行,带来一股比武热潮。1955年,查良镛一时兴起,写下了其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并于《新晚报》连载,是第一次使用“金庸”这个笔名。《书剑》好评如潮,令《新晚报》跃升为最受欢迎报刊。他与梁羽生及百剑堂主亦因写武侠小说而被称为“三剑客”,三人更在报上开设《三剑楼随笔》专栏。
查良镛于1957年离开《大公报》,往长城电影公司担任编导,同时为《新晚报》写武侠小说《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射雕英雄传》一书的出现奠定了他武侠小说大师地位。
20世纪50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风气比较复杂。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说谎声。金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于是,他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查良镛在发刊词中点明《明报》的立场:维护“公平与善良”。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明报》不出一年半载便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笔,以他在报章连载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与《明报》度过艰难时刻,也令《明报》可以维持下去。查良镛的好友倪匡曾经说过:“《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在《明报》创刊30周年、查良镛65岁那年,他下决心淡出江湖。1989年5月30日,他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1年3月22日,明报企业挂牌上市,查良镛的持股量从80%减少为65%。同年,于品海的智才管理顾问收购《明报》,查良镛改任名誉主席,至1994年1月1日辞任,结束与《明报》30多年的缘分。
勉年轻记者:一定要做好人
2009年4月24日,八旬高龄的查良镛安步当车,从其“明河社”所在的鲗鱼涌嘉华中心步行到位于柯达大厦的《大公报》报馆,并且与报社负责人及年轻记者、编辑进行了两场座谈。他寄语年轻记者:“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好人,不可以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查良镛说,他曾擔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院内传播系同学问他该怎样当个好记者。他的回答再次强调,“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好人,不可以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编辑/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