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鉴赏尤为重要。因此,对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中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重要且必要。本文将简单分析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259-02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言教科书必须是儿童文学,以唤起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他认为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课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语文教育和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和资源。现阶段,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缺乏较强的时效性,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方式、文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所以,笔者针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进行简单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促进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提高。
一、运用比较提高教学质量
儿童文学为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的一门重要课程,部分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也开设此门课程,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所强调的五大学科常识、语言、美术、计算、音乐以及各种游戏中,都包含很多儿童学前文学的内容,因此构建儿童文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和从业后的业务能力。
由文学基本特点来看,儿童文学同成人文学是相同的,即通过某种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和真挚情感对社会情况加以反应,对作家的审美理想加以体现并有效打动读者;从材料方面看,儿童文学也和成人文学相同,物质材料均为语言,这是所有文学的共性,也是人们通常进行理论研究的内容。然而从儿童的身心特征考虑,儿童文学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进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时候,要看到其同其他文学的共性,还要认真研究其个性。例如儿童诗的教学,笔者就对比了《妈妈的爱》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并让学生总结二者间抒情的不同。虽然两首诗歌都歌颂了对祖国的热爱,可是从抒情手法及侧重方面却有很大区别。《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不仅回顾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每个文字更是饱含浓烈的爱国之情。《妈妈的爱》则从儿童立场出发,通过叙述生活当中的细节,抒发“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最终生发出对祖国的爱。
二、科学指导学生创作
在教学中运用的所有方法都是为了实现相应教学目标的媒介或者手段。教师一方面应科学利用技巧对学生的思考及学习进行刺激和鼓励,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兴趣,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环境等,对教学方法加以确定。在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具设备、课程内容、学生的时间分配和教育背景、学生年龄、课程目标。进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落脚点为使学生可以对相应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科学的学习和积极的创作。所以,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活动不仅要详细讲解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充分掌握儿童文学特征及形式,同时还能学会分析相应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技巧和规律。此外,还应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所学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儿童文学创作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通常运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句子接龙。将小组作为基本单位,第一名学生说出一句话,后面的学生依次接一句,一定要以一个主题开展。该方法一方面能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反应速度。②串联词语。学生或教师随便说出几个词语,例如老牛、木头、溪水、青蛙……然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进行有机组合,编成童话、故事或者儿歌,该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想象力。③续接故事。教师或者学生先讲一个童话故事或者语言故事,然后让学生由故事结尾展开想象,续接一个不一样结局的故事。例如《滥竽充数》中的不会吹竽的人,人们对于他更多的是嘲讽,可是这个故事只写到了他偷偷的溜走了,并未告诉人们后来他做了什么,教师通过恰当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多结局猜想,能有效提高培养的发散思维。
三、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
1.关注经典,阅读文本。优秀文本及经典作品是进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媒介,更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选择文本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开展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向学生推荐三种主要类型文本,以其作为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加以参考的基础和价值前提,当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媒介对象。第一类为名师大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第二类为近年来获得各种儿童文学奖项的经典文学作品,第三类是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著作、论文和研究经典。通过这三种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热情和敏感性,更能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形成学习儿童文学的能力。在所选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中,一定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审美内容:苦难、快乐、美、爱。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爱,是儿童文学之所以存在的重要基础,重点表现为成年人对于儿童的爱。儿童文学核心则是美,更是其最重要的价值,儿童文学的目标就是积极培养儿童基础的审美能力,使儿童审美意蕴更加丰富。儿童文学的重要引力就是快乐,也就是它能为儿童带去精神方面的愉快,使其沉浸于童年的快乐当中。苦难为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儿童或早或晚也要经历苦难,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苦难,能为儿童面对自身生活中的一些苦难提供经验,从而有利于儿童能在苦难中得以健康成长。不管哪个要素,儿童文学要表达的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阳光”主题和积极的“阴雨”主题。前者主要指童真、童心、童趣等快乐的享受,后者的主题则指人性、死亡、离别、存在等诸多生命教育。不管是“阳光”主题,还是“阴雨”主题,对于儿童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儿童文学的最新论文、学术著作等则是成年人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成果,是学生毕业之后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或教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资料,能够提升学生的研究和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2.分享感受,培养素养。北京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文章均为儿童文学作品,即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儿童作品培养的。师范类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通常都是教师,因此这些学生的文学素养会对小学生文学素养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要想有效培养未来教师的文学素养,就必须使其广泛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通过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语言品味,强化学生感悟文学语言的能力,并提高其语言品味。开展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阅读经典的学习习惯,通过阅读,汲取作品中的精华,这样学生能更容易地形成儿童文学的视野,从而为将来的从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进行分享阅读,途径为“分享”,核心则为“阅读”。“分享”的目的是“阅读”,“分享”是向“阅读”提供服务的。学会阅读,即学生对阅读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最终具有进行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而科学实现阅读实践。分享阅读的侧重点为学生自由飞驰的思维,关注点为学生是否自愿并积极参与到相应的阅读分享活动中,从而让学生通过分享充分感受到儿童文学的美和爱,感受生命的尊重、自由、理解,儿童文学课程教育主要的精神目标就是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3.尊重个性理解,组织讨论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阅读的时候,应进行相应的记录,对关键问题加以点拨,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自由讨论,待讨论结束之后,通过抽签方法选择两个或三个小组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而教师则应根据汇报情况中的不同解读及共同解读进行科学的整体点评,对那些比较有个性的和比较深刻的解读加以表扬。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具体文本实行某个专题性研究。专题研究或者是问题讨论能够积极促进学生形成讨论思维,进行独立的讨论,从而培养其研究力。在这一教学环节当中,首先,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阅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就是课题”,只有具备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才能实现进一步的讨论,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最终提升其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
结语
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儿童用一双充满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发现世界,更能有效陶冶其情操,培养其文学素养。因此,儿童文学课程教學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未来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更要通过文学作品滋润其心灵,使其成为一名充满爱和善意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开明国语课本》能否拯救今日小学语文教材[N].中国教育报,20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