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静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类大学生道德敏感性现状。方法:以354名医学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DMSQ)进行调查。结果:①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均值为2.51,高于中值2.5,说明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农村医学生在移情内疚维度和移情烦扰维度上得分要显著高于城镇和城市的医学生。结论:医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总体状况较好,但在某些维度上也表现出了较低的道德敏感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道德敏感性;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076-02
以Rest为代表的明尼苏达研究团队提出了决定道德行为的四成分模型,该模型认为决定道德行为的心理有四种,分别是: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品性。道德敏感性(moral sensitivity)是对情境中道德问题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敏锐地觉察到某个情境中包含道德内容和意识到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能力[1]。我国学者郑信军认为道德敏感性有五方面结构,分别是移情内疚、惩罚倾向、移情烦扰、觉察频率和共感想象,并编制了大学生倾向性道德敏感性问卷,移情内疚是指个体因自己或他人没有采取道德行为而导致的内疚感受,惩罚倾向是指个体因自己或者他人做出不道德行为而导致的惩罚意愿,移情烦扰是指个体因自己或他人做出不道德行为而较长时间表现出不良情绪,觉察频率是指个体觉察到自己或他人做出不道德行为的次数,共感想象是指个体能够切身感到道德事件对他人可能会造成伤害[2]。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河北中医学院四个年级380名学生,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354份。
1.方法。本研究采用郑信军编制的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DMSQ)[2]。本量表包括28个题目,测量道德敏感性的五个维度,分别是移情内疚、惩罚倾向、移情烦扰、觉察频率和共感想象。问卷采用6级评分,其中“0”代表完全反对,“1”代表不大同意,“2”代表少许同意,“3”代表有些同意,“4”代表基本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该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75以上,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也在0.70以上,说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调查方法。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担任主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问卷当场填写并收回。
3.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所有检验以双尾α=0.05为判定显著性的标准。
(二)结果
1.医学生道德敏感性总体状况。本研究的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采用的是6级计分,因此每个测量条目理论上的中值为2.5。从各因子得分来看,移情内疚(3.30)和移情烦扰(2.73)两个因子得分要高于中值,说明医学生在移情内疚和移情烦扰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道德敏感性;惩罚倾向(2.23)、觉察频率(1.81)和共感想象(2.23)三个因子得分要低于中值,说明医学生在惩罚倾向、觉察频率和共感想象方面表现出了较低的道德敏感性;而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均值为2.51,高于中值2.5,说明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情况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另外,本研究对道德敏感性水平的均分进行了检出率分析,结果显示,道德敏感性均分大于等于2.5的学生占到了57.6%,可见,半数以上的医学生道德敏感性还是比较好的。
2.医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不同性别的医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比较。调查显示,从道德敏感性均分来看,女性医学生得分要明显高于男性医学生,在移情烦扰维度上,男性医学生得分要明显高于女性医学生,在觉察频率和共感想象维度上,女性医学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性医学生,结果见表1。
(2)不同年级的医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比较。调查显示,在道德敏感性均分以及移情内疚维度、惩罚倾向维度、移情烦扰维度上,一年级医学生得分均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结果见表2。
三、结论
本研究表明,医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的总体状况较好,这说明医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意识到情境中的道德成分。从各维度来看,医学生在移情内疚维度和移情烦扰维度上得分较高,这一结果与徐桂云的研究是一致的[3],说明当他们意识到道德情境存在,而又没有采取相应的道德行为时,表现出了内疚等不良情绪,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着手点;医学生在觉察频率维度和共感想象维度上得分较低,这说明医学生在认知层面上表现出了较低的道德敏感性水平。
从性别来看,从道德敏感性均分来看,女性医学生得分要明显高于男性医学生,这一结果与肖婕敏的研究是一致的[4]。男性医学生在移情烦扰维度上得分要明显高于女性医学生,原因可能是男性具有更强的責任感,当他们在道德情境中没有采取道德行为时,就不能使他们的责任感得到满足,从而表现出了内疚等不良情绪。
从年级来看,一年级医学生在道德敏感性均分以及移情内疚维度、惩罚倾向维度、移情烦扰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其他三个年级,也就是说,道德敏感性出现了高年级弱化的现象,这一结果与徐桂云的研究不一致[3]。原因可能是,高校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模式当中,激励制度不完善,大学生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导致了他们生活上比较颓废,思想上比较散漫,从而对道德情境不敏感,弱化了道德敏感性水平。
对于医学生个人来说,要积极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规范自己的言行,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郑信军,岑国桢.大学生倾向性道德敏感的结构研究,心理科学[J].2008,31(5):1026-1030.
[2]郑信军.道德敏感性:基于倾向与情境的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徐桂云.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道德敏感性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肖婕敏.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对道德脱离、自我控制的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