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勤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探索出一套“素读、参读、确读”的“三读法”,即首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用心体会诗歌的意蕴和艺术魅力。然后,参读与诗歌相关的文论、赏析、作品等,借鉴相关研究资料,多方位、多角度地理解鉴赏诗歌。最后,老师在“素读”与“参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情确立教学内容,即“确读”。
一、“素读”为先,调动自我认知,解读诗句内容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先素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参读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阅读体验来提高自身的阅读感受,最后确定诗歌的学习内容。当然,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学生,学生在课前或者课上都可参与完成。
何谓“素读”,“素读”一般是把课文文本(含注释)作为鉴赏对象,强调独立的、直接的解读,努力发现文本内在多种联系的可能,不断扩展解读的丰富性,深化解读的层次性。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指出:文本时文学作品展示出来的现象表层,是进入作品并经过精细安排后建立的某种相对稳定且具有单一意义的语词的编织网。在对课文文本进行阅读时。要求老师和学生以一种原始的心态理解文本,注重自我的阅读体验,调动自我认知把握作者原初的内在思想。“素读”追求的是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走进文本,与文本的作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点取得共识。这是符合汉语言学习规律并适合认知规律的阅读。“素读”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言语性阅读能力、阐释性阅读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等等。
二、“参读”材料,多方位多角度参考解读资料
“参读”就是对与课文相关的文论、赏析、作品等内容进行阅读,进而扩大阅读的视野,这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剔抉爬梳、分析综合、参酌辩证,从而扩大知识面,解决疑问,加深理解能力。参与活动会在参读文本、课文、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积极的认知关系,是一种横向的结构方式。
1.课堂上“参读”资料的应用
在此,以本课题组王文宇老师《锦瑟》的教学为例。《锦瑟》有“爱情诗”“悼亡诗”“自伤身世诗”等多重解读,至今还未形成统一认识。王文宇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参读”历代学者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将各种题旨的猜想呈现给学生,然后学生在了解别人见解的前提下阅读和思考。学生可以印证其中一种说法或者提出自己的认识。学生通过“参读”这些关于《锦瑟》的解读性文字,让学生构建起对《锦瑟》文本较为全面的理解,进而鉴赏诗歌的创作艺术特色及情感表达的丰富。
2.课外参读法的应用
课题组的李惠老师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利用课外时间和学生们一同参读了相关资料。老师在课前提供了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诗作的创作背景及相关作品。学生在这些补充文本阅读中,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参读”的相关书籍资料,会经历一个阅读和筛选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会融入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为全面。这些“参读”会大大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确读”目标的达成。
三、“确读”内容,结合课程目标与学情确立教学内容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阅读文本是发现和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阅读文本时应该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以此加深对作品的认识。我们采用的“三读法”就是在“素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参读”相关资料,再进入“确读”环节。“确读”是获得对文本的最终理解和认识,是老师最后呈现给学生的教学设计、教案、学案等。
《锦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七课,是唐代诗歌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老师在“确读”时要抓住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学情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典故,紧抓蕴含丰富情感的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以自己的理解去还原诗人心中的镜像,从而感受作者在时光追忆中的伤痛、怀念、无奈、迷茫之情。
《赤壁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是宋词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学习不同风格的名作,了解词的句式,体会词的音韵美,领悟其中的意境等。老师在“确读”时抓住单元教学目标,抓住“诵、识、析、悟、拓、写”对学生进行教学。诵即为涵泳诗韵;识即为知人论世;析即为语言鉴赏、形象分析;悟即为情感体悟、表现技巧;拓即为拓展联想;写即为作文素材。李惠老师通过这几个环节开展诗歌教学,在学生课前“参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达到通透理解诗词表层涵义和深层涵义的目的,有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总之,“三读法”的教学实践研究让我们收获颇多。“素读”以己心直贴文心,形成自我的独立读解,这是阅读的起点,亦是终点。“参读”借助前人的读解,可以保障老师备课时及学生预习解读课文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鲜活度。“确读”是有针对性地参考相关资料,進入“确读”环节,是获得对文本的最终体认。“三读法”,既要贴着学生疑惑,也要扣住课文精要。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不同,但要基于学生疑惑和课文教学精要。“素读”要接地气,“参读”要有底气,“确读”要有生气。通过“三读法”教学,可以以一篇带动多篇,从而促进学生多方位理解文本,完善课堂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系福建省普教室研究课题“高中古代诗歌‘三读法课例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16-12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州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