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肾病内分泌科,湖南 长沙 410005)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近年来我国DN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1]。故在发病的早中期需及时有效阻止DN的病情进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肌酐、尿素氮及24 h尿蛋白定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笔者在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补肾降浊汤治疗早中期DN,并分析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DN患者共计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9~85岁,平均(52.3±2.7)岁;病程10~37年,平均(19.1±3.7)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患者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诊疗标准:①已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并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②间断或持续白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200μg/min,或24 h尿蛋白定量300~2 000 mg/24 h,排除其他原因的间歇或持续性临床蛋白尿;③血肌酐169~370μmol/L,尿素氮7~18μmol/L。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肾脏损害[2]。符合中医辨证论治诊断标准中的糖尿病肾病标准:属中医肝肾亏虚、浊毒内蕴型,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苍白,腰膝酸软,下肢浮肿,尿少,夜尿频多,纳差,脘腹胀满,舌淡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滑[3]。
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针对性的饮食、教育及运动,已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者仍维持原量。在常规基础治疗上给予本院经方补肾降浊汤,药物组成:黄芪30 g、山药12 g、山茱萸15 g、熟地黄15 g、白术10 g、茯苓20 g、薏苡仁30 g、丹参20 g、泽泻12 g、牡丹皮10 g、芡实15 g、土茯苓15~30 g及生大黄10~30 g(后下)。蛋白尿甚和小便频数者加车前子、益智仁、金樱子及牛蒡子;水肿甚者加猪苓、大腹皮及白茅根;舌苔白腻湿浊内阻者加藿香、佩兰、苍术及砂仁;血瘀明显者加川芎、赤芍及红花;脾肾阳虚者加淡附片、仙茅、仙灵脾及肉桂。1剂/d,水煎服,早晚温服,3个月/疗程。患者治疗结束1个月后给予复查。
在患者治疗前或复查时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肌酐、血尿素氮及24 h尿蛋白定量。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糖接近正常,蛋白尿减少>45%,血肌酐、血尿素氮值下降>50%,内生肌酐清除率增高>25%;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糖控制稳定,蛋白尿明显减少,血肌酐、尿素氮有所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增高18%左右;无效: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善[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及24 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较治疗前升高。见附表。
附表 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比较 (n =40,±s)
附表 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比较 (n =40,±s)
时间 血肌酐/(μmol/L) 尿素氮/(mmol/L) 24 h尿蛋白定量/(mg/24 h) 内生肌酐清除率/(ml/min)治疗前 236.00±10.62 17.95±2.31 1 356.00±32.15 23.51±1.28治疗后 192.00±9.37 12.62±0.89 987.00±17.33 28.64±2.55 t值 5.381 3.734 17.499 -3.114 P值 0.006 0.020 0.000 0.036
治疗后,患者显效29例(72.5%),有效10例(25.0%),无效1例(2.5%),总有效率为97.5%。排除因无效转院患者,39例患者结束治疗1个月后笔者进行电话随访,患者无复发或异常37例,失访2例,随访成功率为94.9%。
DN在中医典籍里并没有具体病名,从其症状而言,是继发于中医之消渴病,同时也隶属于水肿、关格、肾劳及肾消等范畴,与之最为贴切的当属肾消。《圣济总录》指出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是消渴病迁延所致,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联,其根本在肾,发病早期多以阴虚为主,涉及肝脾,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气血阴阳耗伤致脉络受损,邪易进难出,久之积聚成形,导致湿浊痰瘀瘀滞肾络不通,邪毒入血脉、流注肾络,使得肾虚血瘀成为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据此,笔者选用补肾降浊汤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方中黄芪、芡实、白术益气升阳、利尿消肿及健脾固肾;山药、山茱萸及熟地黄滋补肝肾之阴,泽泻、茯苓及薏苡仁健脾祛湿利水,丹参、牡丹皮活血化瘀,大黄、土茯苓泄浊通腑、祛浊排毒。此方具有益气滋阴固肾,活血通络降浊之功效。王芬等[5]研究表明黄芪有效提取物具有调节免疫、降低蛋白尿的作用。陈雅燕等[6]研究表明大黄、土茯苓可有效降低肾小管高代谢、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的状态,降低蛋白尿、纠正血脂代谢紊乱。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及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显效29例(72.5%),有效10例(25.0%),总有效率为97.5%,证明补肾降浊汤对治疗DN有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补肾降浊汤对早中期DN患者疗效明显,在结束治疗1个月后,患者无复发或异常情况,值得临床上推广。但由于本研究临床样本量较少,后续笔者将增加样本量,进行更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