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赞扬(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十三五”开局之年,安徽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入选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位居全国前10位。据统计,2016年安徽省主要创新指标跃居全国前列: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47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全国第9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64家,总数达到3863家,居全国第8位;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万亿元、增加值4095亿元,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9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15292件,居全国第7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37件,首次进入全国前10位;技术合同成交额217.7亿元,居全国第12位;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560项,1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
2016年,安徽省继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在量子通信、铁基超导、智能语音、超薄玻璃基板等领域取得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如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导研制成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合肥—上海段率先开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托卡马克装置首次实现分钟量级稳态高约束模运行,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实现量产等。到2016年末,全省拥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2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各类科研机构4817个,这是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基础。
积极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启动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列为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建立省院共建机制,着力打造我国量子信息研究和产业化重大创新平台。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安徽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政府和合芜蚌三市都研究制定出台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了示范区建设路线图、施工图,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示范区的特殊支持政策,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道路。据统计,合芜蚌示范区近3年累计实施自主创新重大项目150多个,累计开发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近1000项,获知识产权、标准1500多项。合芜蚌三市GDP增幅均位于全省前三位,以占全省16.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43%的经济总量;三市上市公司数达55家,占全省的55.6%。
到2016年,全省拥有两院院士33人,柔性引进院士169人,24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65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752人入选省“百人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组织实施2016年度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扶持计划,评审遴选32个团队列入省扶持计划,省市分别给予1000万元、600万元和300万元参股支持。到2016年,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20万人,人才总量达711万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众创平台建设步伐加快。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江淮双创汇”活动,实现16个市“全覆盖”,累计举办路演、论坛等活动1571场,路演项目1672项,签订孵化协议870项。支持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24家、省级106家、市级200多家,累计入驻创客1.2万人,吸引团队1500个。新备案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总数达124家,新增孵化企业500多家、毕业企业260多家。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安徽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安徽省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实施方案》,省科技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省直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创新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等四个支撑体系,研究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2016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大会,动员部署全省上下加快推动安徽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迈进。省政府与科技部举行第九次工作会商会议,重点在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以及“三重一创”建设等方面加强协作,支持安徽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落实兑现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2016年全省共兑现1340家单位政策补助7.5亿元,拉动企业研发投入88亿元。凝练确定量子通信、智能语音、新型显示等19个省科技重大专项,评审立项123项,省分两年补助经费1.8亿元,将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6亿元,拉动产业投资280亿元。遴选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93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4项。在科技项目持续支持下,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研发转化。
省科技厅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实施意见》,首批征集1500余家企业入库培育。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政策培训辅导,2016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64家。指导帮助企业落实上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43.3亿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所得税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和59.9%。合肥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7位,铜陵狮子山高新区、淮南高新区积极申报升级国家高新区,合肥新站和界首高新区升级省级高新区,芜湖高新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获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和行业试点。
建设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已建设联合实验室147家,引进创新团队30多支,孵化企业173家;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已组建研发平台5个,孵化企业35家;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已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0个,引进创新团队121个,孵化企业36家。修订《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围绕改革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完善成果管理制度、强化成果转化激励等出台突破性政策。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实施方案》,强化在皖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政策扶持。出台《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高校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指导省属高校制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开展科技成果“三权”管理改革试点,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改革,出台《安徽省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细则》,推动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落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关于整合优化省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在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赋予省属高校院所更大自主权。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省投资集团、担保集团与各市合作设立18支天使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23.5亿元,已投资项目72个。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累计在境内上市高新技术企业52家、登陆“新三板”138家、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211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的指导意见》,蚌埠市获批国家专利权质押融资示范城市,界首市获批试点城市,累计质押贷款586笔、质押总额57.2亿元。
分析2016年安徽省创新发展的概况,相比发达省份和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全国平均水平是2.08%,安徽省只有1.97%,距“十三五”末达到2.5%的目标还有差距。二是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高校院所等科技创新资源大多集聚在合芜蚌地区,皖北地区特别是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还较弱。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障碍,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捕捉机制不完善,科技服务业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强。对此,研究认为,安徽省应加大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方面继续发力,下好创新“先手棋”,为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加大政策激励和督查考核力度,引导各市(县、区)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打造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策源地。推进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运行,积极争取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支持各地依托企业、高校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培育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研发机构,构建完善创新平台体系。继续聚焦量子通信、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提升创新能力,争取承担实施更多的国家科技项目。
建立完善科技成果捕捉发现、跟踪对接和转化落地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综合性、专业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着力提升有效成果供给能力。建立健全省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登记和发布制度,拓宽科技成果捕捉发现渠道。建设完善安徽省网上技术市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有效对接。鼓励支持各地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走廊、特色小镇,吸引技术、吸引人才、吸引项目、吸引创新活动。鼓励支持各地依托高校院所、开发园区、骨干企业等,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行机制灵活、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各地开展创新创业系列培训、路演、对接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继续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支持一批人才团队在皖转化高端成果,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精准帮扶施策,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开展前沿应用研究;支持产学研联合成立科技型企业,联合承担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培育更多引领产业变革的创新型企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第三方检测、专利代理等科技服务业,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等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示范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各类高新区进一步完善硬件基础条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汇聚各类创新要素,培育提升综合创新实力,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各地培育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打造重大创新平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推进国家赋予示范区重大试点政策落实。加大皖北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科技计划项目等资源配置中予以倾斜,引导皖北地区加大科技投入,嫁接科技力量,提升发展能力。深入开展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积极创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开展创新型县(市、区)、创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引导创新资源向县域集聚,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出台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抓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创新政策落实落地,支持新建院士工作站。完善资本和金融支持创新机制,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推动建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进实施科技保险补助,深化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登陆“新三板”或在省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支持境内外企业、高校院所在皖设立研发机构、共建研发平台,开展产业技术联合攻关,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参与长三角等区域创新合作,鼓励各市县、园区、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合作,引进创新资源。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示范市(县、区)、园区、企业创建活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