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涛 ,吴秋明
(1.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 350001;2.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马歇尔是首位研究集群现象的学者,他认为集群的产生由六个因素所致:协同创新的环境、辅助性工业、专门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结构、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顾客便利性需求。韦伯在1909年认为,企业集聚是由于四个原因所致:专业化模式、劳动力柔性、市场化需要和成本优势。佩鲁认为,企业集聚现象离不开主导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并指出聚集的“磁极”效应可以对生产、贸易、知识、物流等运转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本文集成了优势企业集群形成的以上研究,提出了由动力机制、条件基础、簇聚效应和政府与行业协会作用四维度的优势企业集群形成机理。
所谓动因机制,就是为促发优势企业集群形成所涉及的因素。本文从企业追求成本最低、企业追求资源效益、企业追求营销优势这三个方面来构建其动因机制。
1.区域成本优势动因。竞争理论的倡导者波特认为,成本优势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企业在空间地理上聚集,不仅降低了内外部成本,而且容易形成联合创新优势。韦伯从劳动和运输成本上论述了企业集聚的成本节约优势,马歇尔认为地理接近使交易成本降低。
因此,可提出:
假设1a:区域成本优势对优势企业集群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2.区域资源优势动因。区域优势企业集聚初始时,依靠自身独特资源优势会对周边企业产生很大的商业吸引力。以知识资源为例,集聚有利于知识的弥漫和渗透,继而吸引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此地凝聚、衍生、进化,最后形成新的区域资源优势。新的资源优势又会促进企业集聚的规模更大,如此反复。
因此,可提出:
假设1b:区域资源优势对优势企业集群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3.营销优势动因。波特认为,只要有相似产品的集聚出现,就有可能形成强有力的营销优势。营销优势不仅提高了营销效率,而且对同行的择地贸易决策产生方向性影响。营销优势体现在产品价格、渠道、品牌等方面,一旦转化成盈利模式,必然吸引更多优势企业建厂立足。
因此,可提出:
假设1c:区域营销优势对优势企业集群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本文从区域内外贸易因素、专业化社会分工、主导性企业和机构等方面来构建优势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基础。
1.区域内外贸易因素。随着通讯、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区域内外的商业往来也会活跃起来,而这种贸易热点又助推了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信息流的良性循环流动[1]。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要素偏爱于更优的土壤,故内外贸易状况优的区域易形成企业集聚。
因此,可提出:
假设2a:区域内外贸易因素是优势企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2.专业化社会分工。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企业抵御内外部风险也增添了一道屏障。专业化分工的出现,更有利于吸引其他优势企业将产业链触角延伸,通过外包服务、母体企业裂生等使得区域资源效用发挥得更充分,从而加速优势企业集群的形成。
因此,可提出:
假设2b:专业化社会分工是优势企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3.区域主导性企业和机构。区域内主导性企业和机构是那些规模较大、资金雄厚、技术引领同行的企业和机构,它们更注重发明创造和企业升级。新的技术和新的财富又诱使企业家追求新的发展空间,主导企业同外部市场互动中易结成本地创新网络,这种网络造就了企业孵化器功能[2]。通过孵化器,不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与之建立竞合关系,客观地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形成。
因此,可提出:
假设2c:区域内主导性企业和机构是优势企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簇聚效应是在一定区域内发生的一种企业集聚的趋向现象,其对象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抑或是有着上下游关系的各个企业。簇聚效应对企业集群形成的影响是通过吸附效应和回波效应起作用的,通过回波效应和辐射效应不仅可以吸引周边机构与资源的进入,还能够有效推动区域内的各个企业进行良性合作、有序竞争,起到扩大区域影响以及宣传企业形象的作用。
1.回波效应。回波效应是由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提出的。所谓的“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
2.辐射效应。辐射效应,又称增长极辐射效应是指,通过增长极的“磁力”使周边资金、人力、物力等向核心区集中,这些资源要素重新以加速数组合后又通过辐射把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腹地的过程[3]。
因此,可提出:
假设3:簇聚效应对优势企业集群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政府与协会在一个区域性组织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一方面,政府与协会对组织的建立起牵头作用,并以监管者的身份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政府与协会的力量可以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组织所需的。
因此,可提出:
假设4a:政府与行业协会对区域优势企业集群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假设4b:政府与行业协会在其他机制对区域优势企业集群形成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整理优势企业集群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如下(见表1)。
表1优势企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影响因素
综合上述内容可知,动因机制、条件机制、簇群效应以及政府与行业协会作用对企业集群的形成作用不可忽视,可归纳如下图所示。
优势企业集群形成机理框架模型
在以上基础上,开发测量问卷,凝炼20个问题,这20个问题主要由动因机制及被调查者对优势企业集群形成的认知和评价组成。各变量指标的测度使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
我们选择福州市智能制造企业集群、生物科技企业集群、信息通信企业集群,以及与区域企业集群相互关联的福州市政府共120家作为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设计发放450份问卷,回收420份,除去不合格的问卷15份,最终形成有效问卷405份。
表2相关系数矩阵
1.动因机制的实证。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分析相关数据。在此项研究的问卷调查中,共有9个变量,亦即将动因机制的3个维度的10个指标作为10个项目。3个维度的信度都在0.85以上,信度较优;显著值sig.0.000<0.001在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对模型和数据进行观察,可得出如下的拟合指标:χ2=82.3,自由度为46,二者的比值在1.0—2.0之间,且GFI与CFI都比0.9大,RMSEA<0.10,可知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很高,因此可推出动因机制的3个维度都对优势企业集群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关结果表明,动因机制的各个维度与企业集群因素负荷值都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且其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11、0.653、0.714,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这可以说明动因机制的三个维度都对优势企业集群的形成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条件基础的实证。此项中共有10个变量,亦即将条件基础的3个维度的8个指标作为8个项目。3个维度的信度都在0.85以上,信度较优;显著值sig.0.000<0.001在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拟合指标:χ2=90,自由度为46,二者的比值在1.0—2.0之间,且GFI与CFI都比0.9大,RMSEA<0.10,可知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很高,因此可推出条件基础的3个维度都对优势企业集群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续表
相关结果表明,动因机制的各个维度与企业集群因素负荷值都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且其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23、0.754、0.615,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这可以说明条件基础的三个维度都对优势企业集群的形成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专业化社会分工影响是最为明显的。
3.簇聚效应的实证。此项研究中,共有4个变量,亦即将簇聚效应的2个维度的4个指标作为4个项目。对模型和数据进行观察,可得2个维度的信度都在0.85以上,信度较优;显著值sig.0.000<0.001在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拟合指标:χ2=87,自由度为46,二者的比值在1.0—2.0之间,且GFI与CFI都比0.9大,RMSEA<0.10,可知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很高,因此可推出簇聚效应的2个维度都对优势企业集群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簇聚效应的各个维度与区域优势企业集群因素负荷值都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且其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13、0.755,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这可以说明动因机制的2个维度都对优势企业集群的形成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故假设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