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钊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海南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妥善解决,势必制约流域内市县乃至海南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针对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深入研究,找准摸清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优美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万泉河是海南人民的母亲河,是流域内市县生产生活最重要的水源,是流域内重要的行洪路径,是琼海市贯通上下游地区主要的内河天然航道,是海南省目前唯一以河流为风景主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万泉河末端的博鳌镇是“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海南、中国乃至亚洲生态文明形象都有着重要影响。
找准摸清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确保流域市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呵护海南的绿水青山,对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而言,无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及迫切性。其研究可为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可为海南省乃至我国内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很多,但是针对海南省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文献主要有两种视角:
一是生态脆弱性的视角。此类研究侧重于分析万泉河流域植被、土壤等种类和分布情况,以及对河流保护所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把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归根于生态的脆弱性。如有学者从万泉河森林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流域不同植被对水土的保护程度进行研究,排列出各森林景观类型脆弱度,发现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沿岸优势树种少、分布破碎化。
二是人为因素的视角。这类研究采用专业的科技手段对万泉河流域污染源分布进行调查,根据沿岸城镇、村庄、工厂的垃圾、污水等处理及排放情况,分析河流污染状况。如有学者采用ICP-AES测定万泉河Al、Fe等的含量,针对含量超标的河段进行调查,发现污染来自沿岸污水排放、生物活动的影响。
可见,现有针对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没有从历史层面和生态环境全面空间层面去深入系统地挖掘和研究,无法提供切实可行的整治措施,很多现实中的问题亟待解答。如为何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等一批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仍达不到环境效益预期?为何农业面源污染难以防控,且推进污染防治工作进展缓慢?为何森林植被覆盖率逐年上升但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态势得不到有效遏制?为何多年来万泉河非法采砂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有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因素,需要一一深入探讨。不然,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将无法根治。此外,现有的研究大多发表于各类报刊,以新闻报道、评论的形式居多,未能涵盖万泉河流域生态全面空间,研究的深度也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研究。
应运用新的理论视角,即通过历史视角和生态环境全面空间视角,立足万泉河自身所具有的“生产生活重要水源、防洪、航运”等功能,坚持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空间一盘棋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揭示其“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历史演变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不应回避问题。全面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流域市县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省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文件精神,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落实党政同责,切实加强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流域水体、大气、土壤、两岸植被、企业达标排放做了大量细致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持续改善。
同时,由于历史欠账过多,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更不容忽视。当前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污染因素众多,承受压力巨大。有必要对万泉河流域面临的众多污染因素,包括生活面源(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面源(农业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点源等污染源,进行深入调查,查找突出问题,分析深层次原因,具体阐述研究,为生活面源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决策方向。
二是植被结构不协调,空间分布不平衡。通过历史文献搜索,还原万泉河流域森林资源自解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长期开发建设,大量砍伐森林,造成天然林数量剧减的历史演变;探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流域市县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现状森林植被结构、空间分布情况和生态状况特征,以及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作用程度,揭示森林植被覆盖率逐年上升但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态势得不到有效遏制的症结所在;了解万泉河历年枯水期流量、水土流失、土地侵蚀等情况,剖析问题根源,为实施生态修复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是河床淤积增高,防洪能力减弱。有史以来,万泉河是琼海最主要的行洪路径,每逢流域发生洪水和特大洪涝,洪水经各条支流接纳后进入干流,顺其河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泄,汇入南海。多年来,因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积,行洪能力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历史文献搜索和田野调查,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次特大洪涝灾害及沿岸广大群众财产损失情况,分析河势变化趋势及问题成因。
四是河道堵塞不畅,航运功能衰退。万泉河风光旖旎,自古是琼海内河天然航道。由于河床淤积,航道阻塞,内河航运风光不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历史文献搜索,还原万泉河内河航运曾经的风光历史。通过田野调查,全面了解河床淤积、航道阻塞等具体情况,为实施河道疏浚,逐步恢复其行洪能力和内河航运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在充分研究分析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应当注重解决问题举措的研究。
第一,探讨研究流域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能力,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合理划分各类主体功能区,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科学编制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解决要素资源与城市发展空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优化城镇和村庄布局,引导城镇和村庄建设走集约紧凑有序、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逐步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纵横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确保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空间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探讨研究编制城镇系统排水专项规划,加快城镇污水管网体系配套建设。严格执行“三同步”制度,即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体系“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确保厂区和配套管网同步运行,有效提升城镇污水处理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推广应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建设区域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切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进一步夯实生活面源污染防治基础,实现生活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全覆盖。
第三,探讨研究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等清洁生产。改进种植技术,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大幅削减农业种植面源污染;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科学规划,推进养殖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集散有别,分类指导,着力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历史欠账问题,切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科学规划养殖容量,推进水产养殖合理布局及节能减排,巩固农产品加工治污成果,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攻坚战,努力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第四,探讨研究改善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因害设防,切实抓好两岸(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修复,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实施河道疏浚工程,逐步恢复河流的行洪、航运等综合功能。
第五,探讨研究万泉河支流综合治理,筑牢农业面源污染生态防线,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整体质量。
第六,探讨研究提升万泉河旅游生态品质,重新进行功能构建,重新进行功能排列组合和价值叠加,注入文化元素,进行产品深度开发,走创新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互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