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0多次提到“人民”二字,这深刻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其中饱含了对人民的深情厚谊,也荡漾着浓郁的为民情怀,更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其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更是让亿万人民心情激荡,备受感动。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切实增进民众福祉,以群众满意作为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的价值追求。这既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现实要求。要把人民立场贯穿执政活动的全过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及时回应群众的期待和呼声,创造群众满意的业绩,认真落实党和政府的富民惠民利民政策,凝心聚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人民立场,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血脉在人民,力量源泉在人民。党的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号召全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指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一定要牢牢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贯穿于党90余年的全部实践之中,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建党、强党的目的所在。中国共产党人以90多年的奋斗书写了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庄严指出,为人民谋幸福就是党的初心和使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就是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意志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样的优良传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针,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
历史表明,我们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和卓越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扎根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力量。这也是党执政的宝贵经验的总结。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口号,制订了一系列保障民生的政策和措施,其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做到让群众满意。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①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申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这既是共产党人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人民的承诺。报告多次谈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把民生民事作为执政兴国的要务。人民立场是贯穿报告全文的红线,利民惠民益民是党不变的追求。在新时期坚守人民立场、造福人民,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坚持和弘扬。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等思想,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时至今日,人民立场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共产党人的血脉和灵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所描绘的精神图谱和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④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正是看到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力量,党始终扎根人民群众中间,从人民中汲取营养,获得强大精神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⑤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审时度势,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对事关国计民生的物质文化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等任务作出了部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愿景与蓝图进行了描绘,成为新时代党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⑦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坚守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祉,不断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建设群众满意工程,切实让群众亲身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得到实惠,以发展满足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问题的关键。要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不断夯实物质文化基础。坚持人民立场,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始终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临的“第一要务”。
“十三五”规划瞄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一靶向,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和“科学发展”两大原则,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细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任务,对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确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为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各项成果、实现人民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精神文化基础。只有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展繁荣、物质精神充足丰富的前提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盼才能得到满足,人民利益才能够得以实现。当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转型,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宣传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环节。基层组织和党员与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要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能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人民充分信任的坚强堡垒,建设让群众满意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使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更先进、更优秀,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具体而言,要积极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施规范管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科学化水平;继续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轮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高素质党员队伍;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遵守组织纪律,争当先锋模范,真正做到关键时刻和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打造群众满意团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好党群互动,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提高党在基层组织的工作面和影响力,带动基层政权建设和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活动。这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起到有效的引领,是弘扬正气、鼓舞干劲的良好做法。
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是新时代党关注的主题,又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及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优先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以人民立场作为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立场,以群众满意作为执政活动的根本标准,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从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主动体察民情,真诚倾听民心民意,合理反映群众诉求,及时反映群众意愿;自始至终要把为群众出实招、干实事、解难题放在首要位置,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促进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让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服务需求得到保障。通过大幅改善民生,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统筹兼顾、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公益服务,让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都得到实质性的满足;创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让人们拥有更充足的公平感、归属感、安全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所有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活力社会,让人们拥有更充足的成就感、更大的获得感。
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增进民生福祉是根本目的。实践证明,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群众,离不开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确立了一系列实打实的民生指标,包括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等。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是新时代党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尊重民意、承接地气,密切党群关系。要注意社会转型期和全面改革时期的社会情况,辩证分析和认真研判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如拆迁、企业改制、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寻求积极的解决之道,在化解矛盾中理顺社会情绪,在做好群众工作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