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2018-11-20 03:58:03朱薇
今日海南 2018年9期

编者按: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解决好海南的“三农”问题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要前提和底线目标,也是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关键举措。本刊在“他山之石”栏目推出一组全国各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的好做法、新经验,为我省加快补齐短板、改善薄弱环节提供借鉴参考。

安徽 推广“一自三合”扶贫贷款模式

今年以来,安徽大力推广“一自三合”模式,即“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前6个月,全省累计发放贷款97.55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例如,宿州市灵璧县大庙乡沟涯村脱贫户赵雅丽使用扶贫贷款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从事竹编产品加工,当年便获得纯收益5000元。赵雅丽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她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收18户贫困户为社员,实行“原料统一采购、分散加工、产品统一销售”,每户年增收2万元以上。据安徽省扶贫办产业指导处负责人介绍,一些地方还推广户贷社管合营发展模式。即贷款贫困户加入或抱团成立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协作合营,成立新的经营主体。通过引入和发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技术、信息、销售和服务优势,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保证合作社和贫困户资金安全、稳定收益和生产就业能力的提升。

安徽省扶贫办政策法规处负责人靳贞来表示,扶贫贷款“用得好”,首先要逐户制定脱贫计划,选准选好产业项目,帮助找准增收门路。

目前,安徽全省有扶贫开发任务的70个县(市、区)已全部建立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为贷款发放提供了项目储备,确保扶贫小额信贷投入有项目、有产业。

(据2018年8月23日《安徽日报》)

江苏 “责任清单”助力乡村振兴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十项重点工程要求,江苏省民政厅日前制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八项举措”,从农村兜底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等8个方面列出22项责任清单,各地将对照清单逐条落实,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涉及民政民生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推出民政责任清单,是建设高质量现代民政,强化系统化思维的重要举措。”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戚锡生表示,民政部门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肩负着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等重要职能。

要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必须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水平。根据清单部署,江苏省定七类重点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将获全额资助;重点医疗救助对象个人自负费用救助比例达70%以上,年度最高限额原则上达到当地城乡基本医保封顶线的50%以上。低保标准两倍以内的低收入家庭中,大重病患者将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江苏省还把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中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按程序纳入低保范围,按每年不低于8%的增长率提高低保标准,确保到2020年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低保边缘家庭中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按照单人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因病、因灾等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群体,予以兜底救助,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文/季静、唐悦,据2018年8月12日《新华日报》)

广西 出台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下称“自治区”)财政厅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明确了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范围和来源,规定了资金支出范围和支持方式,并从申报、分配、下达、拨付、收回、绩效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对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进行了具体规范。

自治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包括: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新增安排,专项用于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的资金;自治区相关部门统筹用于乡村振兴发展的资金。

《办法》规定,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列入《行动计划》的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工业、旅游、健康、生态经济”等产业发展,农村“路、水、电、气、网、园”等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对乡村振兴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前期工作项目,经自治区政府批准调整列入《行动计划》的项目,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有关项目。

在资金申报和分配上,《办法》明确,自治区发改委牵头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和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确定补助资金年度支持范围,组织项目申报和审核,编制年度投资计划,提出资金分配方案。

(文/周红梅,据2018年8月14日《广西日报》)

贵州 实施精准扶贫标准体系

8月14日,由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省质监局牵头,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等16个部门共同编制的《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下称《标准体系》)正式颁布实施。

《标准体系》由基础通用、项目管理、基础设施、社会保障4个部分构成,首批发布26个贵州省地方标准。基础通用部分,包括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工作、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户识别、贫困户退出等7项标准;项目管理部分,包括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贫困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等6项标准;基础设施部分,包括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与管理养护、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管理、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等4项标准;社会保障部分,包括教育扶贫学生资助、医疗保障救助、大病专项救治管理等9项标准。

近年来,贵州省强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减少贫困人口670.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7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是,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全省还有280万农村贫困人口、65个贫困县。此次颁布实施的《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技术手段总结提炼贵州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精准扶贫中探索、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并由扶贫一线工作人员审核、把关,形成了一套系统、清晰、便于理解的贵州脱贫攻坚工作规范。

该体系充分体现贵州特色,对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工作行为和流程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基本涵盖了“六个精准”的要求,系统梳理了产业扶贫、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易地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党建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和工作内容,提炼和规范了工作措施。

(文/程焕,据201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河北 激活内生动力 推动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河北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内生动力,农业生产更绿色高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乡村环境向着更宜居改善。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河北省抓住促进产业兴旺这一乡村振兴重点环节,根据市场需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

以节水为导向,围绕构建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各地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山前平原区,重点推广小麦节水品种2200万亩;坝上地区,重点实行退耕还草还牧,着力建设14个5000亩以上草原保护区;黑龙港地区,重点实施休耕和季节性休耕200万亩,年内实现农业节水5.27亿立方米。

以增加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为发展方向,河北省编制实施了《河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推进方案》《河北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8-2020年)》和27种特优农产品的提质增效方案。高端供给增加了。今年夏收,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面积300万亩;今年河北省高端设施蔬菜种植506.2万亩,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到590.9万亩。无效供给减少了。今年夏播作物继续调减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63万亩,累计达480万亩;实施“粮改饲”200万亩,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文/赵红梅,据2018年8月10日《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