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妙玲
“互联网+”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的一种新业态。比如,“互联网+通信”就是即时通信,“互联网+零售”就是电子商务,“互联网+传统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有了“快的”和“滴滴”,“互联网+新闻”成为网络媒体……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效应日益显现。而就政治领域而言,互联网将任何一个执政团体都带入了“网络世界”,政治治理方式也不得不进行革新改变,由此可见,推进“互联网+基层党建”已是大势所趋。
网络性。由于微博、微信、移动手机客户端等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结合受众的接受习惯,通过推出微信公众号、“党员管理”APP应用系统等,实现党员管理、群众参与等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OTO运作模式,助推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管理不断丰富内涵,吸引各方广泛参与。
平台化。“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平台制胜的时代。基层党建充分借鉴“互联网+”的平台化理念,立足原有党建基础平台,趁势借力打造新的党群共建平台,补充和完善传统党建工作,让投身社区管理成为社区党员、驻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营造条块协同、邻里关怀、社区关爱、社会关心的氛围。
互动性。“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由用户参与互动、充分体验来定义一切的时代。政府要“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就必须在基层党组织服务百姓的工作过程中,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服务百姓的资源给到基层,让群众在公共事务中充分参与和互动体验,达到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效果的目的。
把“互联网+”思维引入党建工作,主要是着眼于变革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将信息网络技术导入党的建设,拓展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域和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网络扁平化、无边界、零距离、大数据、高速度的特点,搭建微博、微信“两微”党建工作平台,构建互联互通、广泛覆盖、注重服务的网络党建新体系,让党建信息“随时可看,随时可读,随时可享”,打破地域、时空界限和党组织间的壁垒,扩大群众对党政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的优势,为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撑和力量保障。
构建信息采集发布平台。互联网自身特有的信息来源广、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发布和采集平台。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动态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进行发布;上级文件、工作部署和学习材料基本都能在网上浏览和下载。互联网各级党组织还可以通过转载、整理和借鉴,及时将党的路线方针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基层党组织动态和工作安排、党务公开信息等及时发布出去,使广大党员干部及时学习贯彻、组织落实,同时有效保障了广大党员的知情权。
流动党员管理平台。利用网络高效快捷、开放、交互性强、不受时空制约等特点,通过建立“网上党支部”“支部之家”等形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使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在网上开展组织生活、进行学习交流。
构建教育培训平台。“网络党建”极大地拓展了党员和干部职工教育培训的时空领域,党员群众通过网络平台可以随时获取多方面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学习内容不仅包含必学材料,同时提供大量选学内容,进行“点菜式”学习,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大大提高,党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多样性也得到极大增强。特别是对于办公地点分散、集中学习组织困难的单位,只要措施得力,通过分部门集中学习和补课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党员群众的受教育面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扩大。
构建基层服务平台。平台以服务凝聚群众为核心,以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为支撑,以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通过公益众筹的方式,党员先行、公众参与、汇聚社区点滴,实现以党建推动区域进一步整合资源、服务群众、推进共治的目标。这方面,上海浦东新区沪东街道首创的“微心愿”社区公益服务平台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沪东“微心愿”公益平台是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党员做公益”为切入口的一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方式。在“微心愿”组织实施中,基层党组织是核心,街道党员干部在整个活动策划,包括活动前期发动、中期组织和后期总结反馈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该项活动自2012年7月开展以来,至今已进行了6年,实现率100%,平台效应辐射效应越来越明显,居民区、社区单位纷纷予以复制。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均有报道,网络转载超过几十万次,被党建专家认为是党建引领下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和样本,达到了知民情、解民忧、正民气的目的。
人才队伍建设是坚实保障。基层党建工作要跟上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培养一支精通网络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是重中之重。从目前来看,基层党务工作者中,不乏熟知党务工作的人才,也不乏熟知网络的人才,但二者兼有的复合型人才则少之又少。要构建“互联网+”模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则亟需一大批掌握网络技术的资深党务工作者。为此,必须做好在职基层党务工作者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地驾驭网络,运用网络,做到政治信念坚定,党建业务熟练,网络技术过硬。
夯实和完善平台建设是必要载体。“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平台化。基层党组织通过构建各类功能性平台,把党的建设、公益服务、居民自治、社区治理等通过“互联网+”与每一个社区居民紧密连接,突破了区域、体制、领域、行业等限制,才能有效调动社区各方力量,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满足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扩大群众参与,激发群众归属感是最终目的。以“互联网+社区党建”为引领的社区治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党员带动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支持参与社区同创共建、自治共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保持“互联网+社区党建”的生命力和持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