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志明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以现有校中厂——济南第六机床厂为基础,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构建产教融合、师资培训、创新创业三个平台,形成集生产、教学、研发、培训、创新创业五个功能于一体的校中厂办学模式。
综合分析六厂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情况,确定了“五位一体三平台”改革发展的总体设计。即定位于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师资培训、创新创业三个平台,把六厂建设成为集生产、教学、培训、研发、创新创业五个功能于一体的校中厂。
建立了“学院主导、系企合作、配合联动”的校中厂运行机制。学院主导校中厂改革的总体设计和政策保障,成立了分管院长任组长的校中厂改革创新领导小组,成员来自学院相关处室和系部,陆续研究制订了《实习工厂与系部产教融合指导意见》和有关六厂工作考核由生产经营向产教融合方面转移的管理办法。六厂和相关系(主要是开设机电专业的系)深入合作,以六厂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为蓝本,研制产教融合、师资培训、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相关处室和系部配合联动,教务处牵头负责产教融合平台的运行,组织各系专业教师和六厂技术骨干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人事处牵头负责师资培训平台的运行,针对新进教师多数为硕士学位、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能力不足的特点,组织新进教师进六厂生产线培训;学院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创新创业平台的运行,组建大师工作室,以技术创新案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
“产学研训创”五个功能协调推进。围绕六厂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安装、运营维护等过程,布局教学、研发、培训、创新等项目。遵循M9120工具磨床的生产过程,开发了一体化教学项目、专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前校后厂联合进行技术攻关、研究工艺改进课题;并把六厂进行需求调研、产品设计、市场开拓、销售物流、后期服务整个过程作为创业流程进行项目化,开发了创新创业教育讲义。
从改革运行实践成效来看,实现了学生、教师、六厂、用人企业和学院五方受益。学生是最大受益者。经历真实生产环境的锻炼,工学同步进行,毕业时就业适应性更强、上手更快,达到了学习与就业的无缝衔接。教师的实践能力、改进教学的动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增进了对生产的工艺流程、组织方式、用人标准、岗位职责等认识和了解,弥补了实验室操作和工厂生产之间的差距。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和迫切性自主加强,教学方法设计更加有针对性。教师在生产中与六厂技术人员有了深入交流,在改进工艺和技术攻关方面双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六厂摆脱了传统的生产销售、与教学格格不入的尴尬境地,成为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最适宜的环境。用人单位对校中厂培养的学生极为满意,以2018届毕业生为例,在2017年秋季学期的生产线安装调试过程中,全部被用人单位预定就业,对口就业率100%。学院在产教深度融合方面打开了一个长久以来难以深入的突破口,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生产计划和教学计划的拟合问题尤为困扰。六厂在接到产品订单后,才能组织生产,又要严格按照客户要求时间交货,生产任务存在较大的不可预见性,教学计划赶不上订单变化。我们目前的对策是专门组织一体化教学团队,针对六厂生产任务阶段性总量平衡的情况,以年度为单位开展教学。存在的弊病是,因教学计划性变弱,造成教学资源特别是师资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工厂进行产品生产时,对成本控制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程序。学生在工厂进行顶岗实习时,良品率和生产效率比工厂技术人员有所降低,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生产周期加长和产品质量管控困难。目前由学院进行了补贴,但每生补贴额远大于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培养费用。
厂在校中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厂的规模不会太大,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厂能够提供的工位数也不多;同时,由于产品要“以销定产”,生产也具有不规律性,难以大规模开展人才培养。我们目前在六厂施行学生早中两班倒,每班25人,仅能安排两个年级60人左右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