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走”活动内涵式提升路径研究

2018-11-19 10:57薛婧赵晔
现代交际 2018年19期
关键词:体育社团活动

薛婧 赵晔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大学生“三走”活动的开展现状与内涵式提升路径进行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体育规管理相对规范,但社团缺乏自主性,活动开展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现状,“三走”活动内涵式提升,应从建立长效活动机制,形成内外合力;注重新媒体平台宣传,营造活动氛围;激发活动参与动机,丰富活动形式;强化特色活动培养,凝练文化内涵这四方面建立起内部提升路径。

关键词:“三走”活动 体育社团 内涵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128-02

2014年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全国学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三走”活动)。近5年时间,“三走”活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全国高校充分发挥了工作的自主性与学生群体的创造性。三走”活动的开展受到了高校学生群体的广泛追捧,成为大学生课外业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三走”活动的开展仍存在局限与问题。

为了巩固现阶段“三走”活动成果,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体育类社团“三走”活动开展情况为主要阵地,充分了解“三走”活动开展现状与制约(因素),为“三走”活动下一阶段的实质性提升提供参考。

一、“三走”活动开展现状与制约

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30个体育类社团为对象。自2014年“三走”活动始,活动开展数量逐年递增,现学年平均“三走”活动开展数量为50至60项。“三走”活动开展具有广泛影响力与学生参与度,年均活动参与人数在1.7万余次。

根据现场访问情况,以“三走”活动组织方、承办方、管理方、指导方、活动概况与存在问题等要点制定问卷。经问卷整理显示:以体育社团个体为单位。本学年开展“三走”活动数量在5次及以上占40%,活动开展性质竞赛类占73.33%、晚会类占26.67%、常规训练占60%;活动开展场地专业场馆占67.67%、室外场地占53.33%;活动开展周期二至三天占43.44%、一天占33.33%;开展对象全校师生占100%;参与人数50人以内占40%、100至200人占23.33%。

综上所述,现阶段“三走”活动受场地经费的不足、人员组织的不合理、专业性指导的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意识的淡薄的制约。第一,体育社团活动经费来源由校团委统一下发,未设有“三走”活动专项经费,由于社团总数较大经费有限。大部分活动开展需要租用固定的专用场地,无形中增加了活动成本。第二,体育社团的趣味性影响着学生群体参与的积极性,但由于课业压力较大、趣味性不持续,所以活动策划组织也缺乏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第三,体育社团虽有指导老师,但指导老师专业素质与社团性质不符。第四,活动开展常态化,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二、“三走”活动内涵式提升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整体性、丰富性。“三走”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其自身发展与校园文化特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1)建立长效活动机制,形成内外合力。活动是“三走”活动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活动的有效开展、活动效果的优秀展现成为衡量活动开展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体育社团作为“三走”活动开展的主体,其不仅涵盖社团外部的活动组织策划,还包含了社团内部人员的协调配合。所以,依托体育社团开展“三走”活动,有必要建立、完善长效活动机制、形成社团内部的规范管理与外部活动有效开展的合力。第一,应建立起规范管理制度,例如,西南交通大学体育社团现在社团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七个一”工程进行社团的规范管理,定期开展学生社团的注册、考核与年审。第二,在内部组织构建完善的前提下,应主动开源为活动的开展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第三,建立体育社团指导老师的评优及考核制度,为体育社团的规范管理与活动开展提供一批优秀、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团队。第四,应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的骨干选拔、培训和考核,使学生社团的骨干真正发挥出帮助社团发展的推力,为社团培养出下一代促进社团活动开展的骨干力量。

(2)注重新媒体平台宣传,营造活动氛围。随着多元化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三走”活动的开展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应不断开拓新媒体平台的宣传空间,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三走”活动的宣传不应局限于单纯活动周期的宣传,在没有活动开展的时间也应发现社团自身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相关性,树立起自身新媒体宣传的独特风格与良好的社团外部形象。如,全民健身知识的推广宣传、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等。

(3)激发活动参与动机,丰富活动形式。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指个体进行体育运动时的所有动因。目前“三走”活动的开展形式基本为比赛、固定训练或培训,无明显的活动新意,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不大。所以“三走”活动的开展,首先应满足参与群体的动机,开展可以抵扣一定的学分学时的“三走”活动,可以抵扣(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8页)一定的学分学时、与“健身卡制度”相配合的学生群体,通过社团活动的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需求,营造出大学生参与课外身体锻炼的良好氛围。

(4)强化特色活动培养,凝练文化内涵。体育社团文化是指导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凝聚社团会员力量、推动社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第一,整合社团资源,确保社团明细其特色、对标其特色、广泛开展其特色活动,从而做到社团特色品牌化的打造。第二,针对社团不同等级,建立起逐级递进的特色培养结构。对初级社团进行发掘特色的扶持,对中等级别社团鼓励培育发展其特色,对高级社团进行汇聚联合实现品牌化的社团建设。第三,补全社团建设的短板,形成特色活动资源的共享,提高社团的专业性。

三、结语

“三走”活动的开展以高校体育社团为载体,紧贴高校学生个性特点与兴趣需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收获健康体魄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三走”活动需要在不断组织中发挥作用。所以,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三走”活动内涵式提升路径,通过学校、社团、学生群体的通力协作才能使“三走”真正“走”出育人为本的价值、育体为旨的文化、育心为基的宗旨,从而引导大学生终身锻炼、健康体魄、不断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于红民,梁峰.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21).

[2]韩舰,孙薇薇,孙宏业.依托“三走”活动,构建“雁群1-2-1”校园体育文化——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实践与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15(5).

[3]彭军.新形势下构建“三走”活动常态化机制的设想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6(11).

[4]张瑞祺,高建胜,薄建柱,崔巍,赵建辉,孟乃杰.高校“三走”活动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 科技风,2016(11).

[5]郑骋,胡宏东.普通高校开展“三走”活动长效机制研究——以广东省高校為例[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2).

[6]赵金辉.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刍议[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体育社团活动
“活动随手拍”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和作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情况研究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社团成因及其对体育课程作用简析
试析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The Spring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