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兴明
摘 要: 本研究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各学生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得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社团的成因及其对体育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社团 成因 体育课程 作用
1.成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社团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学生体育社团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政策因素占的比例最大,为50%,高职因素其次,为25%,学生心理需要也是体育社团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占总因素的20%,社会因素所占比例最低,为5%。
1.1政策因素
《高职纲要》对实施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作了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实施作了一系列规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提高,《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鼓励广大学生走向体育场,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等。在外部诸多政策优势的前提下,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积极提高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度,努力为体育社团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在充分考虑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或者共同意愿的基础上号召体育特长生、体育积极分子在现有体育社团的基础上组建定向越野、女子防身术、毽球等10个学生体育社团。
1.2高职因素
1.2.1高职院校时空条件的孕育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发展自身专业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他们的活动轨迹基本上是“五点一线”即教室—实验(实训)室—图书馆—餐厅—寝室,支配时间和交往空间紧密交叉。他们课程安排相对宽松,自由支配时间较多,有更多机会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因此,高职院校的时空条件有利于进行体育社团的组建。
1.2.2具备组团结社的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比高中阶段有所提高,具有较强的组团结社能力。加之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渴望展现自我、扩大交际,有利于社团的成立与发展壮大。
1.2.3高职院校场地设施
体育社团活动对场地设施有一定要求,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具有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综合活动中心等体育活动场地,各项目活动场地齐全,器材设施条件相对较好,能够基本满足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需要。
1.3心理因素的催化
心理需要是学生体育社团形成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心理内部情况看,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高职院校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逐步趋于成熟,他们希望在日常学习之余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锻炼良好的生理机能和身体形态,渴望展现自我,收获友谊,而体育社团就恰能给他们这样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发展身心和健康成长。
1.4社会因素
学生体育社团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其产生与发展与整个大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水平和物质水平显著提升,人们开始重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社团等组织关注度加大,同时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体育与健康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体育社团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对体育课程的作用
2.1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广义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样,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有组织、有计划、经常性地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的意识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以定向越野为例,作为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定向越野是利用详细精确的地图和指北针,按顺序抵达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检查点,以最短的时间到达所有检查点并完成相应任务者为胜的一项运动。活动之前的场地勘察,线路设计,检查点放置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完成,是一项有“预谋”、有“组织”的运动,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其课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团群体的组织形式。
2.2是实现从体育课向终身体育锻炼过渡的手段
学生体育社团是体育课程学习向终身体育过渡的重要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首先必须保证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连续性。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安排为一年半,108学时,从体育课程结束到学生毕业参加工作,期间有一年半的空白期,而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就成了填补这段空白期的有效体育组织手段。
2.3是学生课余体育竞赛的主要内容
体育项目的发展普遍面临普及率不够的问题,许多新兴项目不为人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现有学生体育社团20个,基本上能够保证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竞赛活动,这样就保证了学校范围内每周都有体育竞赛,社团的竞赛活动已经逐渐成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体育竞赛的主要形式,组织实施效果十分显著,既大大减轻体育部门的工作压力,又有效提高校内各项竞赛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2.4锻炼了学生能力
学生体育社团是自发性的学生组织,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积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同时参与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活动策划等工作。体育社团的组织工作分工明确,注重发挥不同学生的所长,学生的工作能力在不间断的具体事务的操作中得到锻炼,进而成长为体育活动之外的综合能力。
2.5繁荣校园体育文化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课程任务重,同时面临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学生需要正常途径的调节和释放。在参与体育社团活动中,他们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增强个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合理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释放压力,并通过活动交往充分展现自己,收获友谊,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青联(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10.
[2]俞宏建.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5).
[3]古鸿宇.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