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吴梦陵 郝洪艳
摘要:以工程教育认证为背景,指出了模具制造工艺学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等角度出发,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关键词:模具制造工艺学 教学模式 工程教育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54-02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它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 Centered SC),以学生学习的效果为重点,提出了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通过教学设计和目标实施,保证学生取得特定的学习效果,建立了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Conti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形成了“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模式。
本文通过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对模具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阐述。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模具制造工艺学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包括传统的机械加工、先进的特种加工、典型的模具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以及模具材料的选择与热处理等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模具制造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将这些知识用于典型模具的加工和装配,从而为解决材料成型工艺等复杂工程问题奠定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
随着高速切削、快速制模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模具制造工艺学的教学模式也应不断与时俱进。但是目前高校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生产实际,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虽然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会先完成《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等课程,具备一定的技能操作能力,但模具制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中许多工艺方法学生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要想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例如零件的加工工艺性问题,一个零件可能由多种方式来加工,不同的加工方式采用不同的机床,不同的装夹方式,导致模具加工有不同的效率、精度及经济性,而学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无法辨别不同的加工方法、加工设备及实际操作产生的优劣性,对于制造能力,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很好地掌握模具制造技术。[1]所以,对模具制造工艺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和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的措施及方案[2]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模具制造工艺学的要求及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情况,课程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选教学内容。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者。教学内容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很好地完成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由于新的制造技术不断出现,作为教师应根据工程认证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总结,对有些迟滞于当今技术发展的技术或内容要舍得删除,对教学内容要做到:取舍得当,及时更新、繁简适宜。
(2)改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不能自顾自的“照本宣科”,应观察学生理解、接受的情况,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浅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课过程中尽量引用实际生产案例,讲清楚解决的思路和依据,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如在编制零件加工工艺时,可先由学生独立编制几种工艺方案,再对他们的方案在加工工时、加工成本、操作方便与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问题所在,然后选出一种最优方案,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第三,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可充分利用加工视频、模具结构动画和真实的模具作为教具来讲解,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第四,拒绝“纸上谈兵”,可在教学环节中设置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并将该课程设计安排在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或塑料模具课程设计之后,然后让学生对自己在冲压或塑料模具课程设计中设计的零件进行工艺的编制,在编制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些零件画零件图时看起来没问题,但是一旦加工就会出现无法装夹等诸多问题,通过检验自己设计的零件能否实现加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最后,可将课堂教学转移到现场教学,充分利用生产实习等环节,针对实习中遇到的模具或设备进行讲解,使理论知识直接与实际生(下转第53页)(上接第54页)产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了学生的理论基础。
(3)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科研工作中注意积累实践经验,并把实践经验和最新的加工工艺传授给学生,这既方便学生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能力。
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具体措施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在完成教学环节后要及时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的成绩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进行持续的改进,为此,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教学目标。掌握模具制造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应用专业知识及借助文献辅助,将其应用于模具加工、装配等复杂工程问题;并且能够对材料成型工艺、模具设计制造及设备选择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求解和改进。
(2)达成途径。利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及作业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工艺分析能力和设计制造方案的能力,以便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
(3)评价方式。通过作业情况、实验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评价在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现实约束条件下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方案的合理性。
(4)课程的持续改进。通过分析近五年学生实验成绩、课堂作业及期末考试成绩,发现学生对材料的选取及热处理方式的应用,加工工艺编制过程中经济性的分析及设备应用的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应精选教学内容,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加强课程教学时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及实践性环节的训练,结合各种加工设备及仿真、模具实物及图片、动态模拟及纪实录像来讲解机床加工的工艺过程及工艺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模具设计的综合水平,从而为解决工程实际复杂问题做准备。
四、结语
通过对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模具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我们认识到以实施“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深入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能力培养进行一系列改革,既可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又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伟.提高“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的實践教学质量的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20:114-115.
[2]王鑫.浅谈模具制造工艺教学[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2,2(1):58-59.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