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超 张英俊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更是高校的光荣使命与责任。研究以高校一线辅导员视角出发,结合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自我认知视角,系统深入地了解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针对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立足于教育方法和工作机制等角度,提出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学生党员 理想信念教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014-02
“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学生党员不仅是青年学生思想上的先进分子、行动上的活跃分子、时代的先锋与典范,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后备力量和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也因此应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深层要求。面对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这支特殊队伍如何有效地组织、管理和教育,已成为共同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可靠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保证大学生党员从组织上入党转变为思想上入党,保证学生党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崇高人生追求,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造就合格的党的事业的接班人。
(二)提升高校理想信念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手段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杜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①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基地,深入挖掘教育资源、研究学生特点和规律、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开展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纯洁大学生党员队伍,进一步提高高校理想信念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适应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关键力量
高校学生党员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树立的理想信念是否先进将对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党员成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价值观支撑。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确立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对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教育方法,轻有效教育
目前虽然高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以期增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但基本上仍延续原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模式和思政课堂教育的基本范式。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缺乏对理想信念教育课程的重视,往往注重理论学习成绩忽视实际效果。如此,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信度、效度、力度和强度上与预期存在差距。
(二)重前期培养,轻持续教育
学生党员经过党组织一系列严格的考察和培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先进性,但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保持一直在路上。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学生党员在实际的教育中仍然存在,致使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基层党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育
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在高校学生党员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内外化相互转化的过程。高校学生党员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久之便會使得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理论感知能力下降,不善于将理论付诸行动,最终使得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一)职责明确协同创新,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规划整合资源,多策并举,建立动态发展、立体全面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上,应以生成性思维为指导,转变思政教育的思维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应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发展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上,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增强教育课堂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上,应形成专任教师、党政工团队伍等力量相互促进的态势;思政教育的深度上,应加大思政专项实践课题的支持力度,加强思政实证研究,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思政教育的生态上,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应用马列主义先进理论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困难,突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多策并举协同育人,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部队伍,培养出既能熟悉工作业务,又能深入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的专项人才。新时期的思政队伍应熟悉掌握各类学习网络学习平台和软件,具体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应做到尊重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发展,并鼓励个性的张扬,从思想源头上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尊重个性需求;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辅助教育工作的开展,全方位强化学生党支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宣传的功能,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精心护航。
(三)挖掘红色教育资源,优化育人手段与策略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革命精神这根“红线”的贯穿、渗透和教育作用,有效整合再开发高校当地红色资源,创新教育成果,发挥地域原生性红色资源的当代教育价值,使之迸发出时代魅力。运用多元的教育形式呈现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重现革命历史、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的教育生命力、重视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事迹的吸引力以及新时代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先进个人的感染力。高校将各单一的红色资源研究、开发拓展为集宣传、教育、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的新模式;转变往日“陈列式”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发动态开放的红色教育资源,展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网络式的教育效果。
开展情景体验教学,促进理想信念内化。通过还原特定的历史革命场景,将静态化、平面式革命历史教育资源转化成动态化、立体情景形象,以唤醒、模拟、再现“集体记忆”。在特设的教育情境中,学生党员入情入境,萌发情感,激发反思,增强教育教学的感召力、生命力和震撼力。比如,井冈山大学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党领导军队进行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通过编排、参与、观看演出,使学生党员受到了精神洗礼,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提高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效果。情景体验教学是符合学生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达到“一次情景体验教学就是一次精神洗礼”的效果,使得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四)打造实践渠道和平台,拓宽教育途径
高校应开展社会实践教学,践行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理论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内化信念同外化实践相统一,实现知行合一。组织高校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旧址,学习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和矢志不移的精神。通过直接实地参观革命旧址,使他们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通过组织高校学生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让“90”后、“00”后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深刻巨变;组织学生党员重走红军长征路、重走红军挑粮小道、重走中共会议旧址,组织学生前往甘祖昌干部学院、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透过独具特色和人文魅力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继承革命传统,牢固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地走马克思主义道路,为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五)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区域特色、校史资源、专业特色、育人模式等特色资源优势,立足各环节各层级现实状况,找准“切入点”、抓住“兴奋点”,将红色教育融入实践,牢固“全员全程育人”理念。推动“国旗日日升、好事月月评、红歌年年唱”思政品牌建设和学生宿舍思政制度建设;推行“无人监考”考试制度,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毕业生签订“廉洁”承诺书,实现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终身教育;以母校为支点,依托校友资源,传、帮、带、培、育,充分发挥杰出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学生党员讲好中国故事,聆听中国声音,传递青春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
(六)增设网络教育阵地,开辟思政教育新阵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联网+思政教育是聚焦时代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教育要敢于突破常规,利用手机、网络平台等媒体技术,增设网络教育阵地。通过增设网络平台就大学生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开展网络思想大讨论、网络知识问答、红色论坛讨论等活动。积极创建学生校園网站或主页,加强宣传报道,传递正能量,提出符合主旋律的批评和建议。此外,要坚持线下面对面的开展活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工作,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方法,发挥整体合力,达到增强信念的良好效果。
注释:
①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Z].2004(8).
[2]邵红.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6.
[3]马伟.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赵敬东,苏回水,陈丽娟.当代大学生中国梦认知、认同、践行现状调查与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
[5]陈尚巧.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1(3).
[6]荣建平.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1(2).
[7]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08(5).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