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丽春
摘要:东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从根源上受阿里藏区苯教影响深重,但又融合了佛教、道教、巫术等宗教因素。这种文学作品极具纳西族独特的色彩。
关键词:东巴文字;祭祀教职人员;殉情
纳西族文学的发展和其他民族的文学发展一样,经历了口传文学、祭祀人员记录和作家文学三个阶段。这种发展轨迹是所有民族文学发展的三阶段历程。但纳西族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口传文学和祭祀人员记录为主,几乎没有作家创作文学的成果;明清以来才陆续出现作家文学,至今形成了以作家创作为主、东巴祭祀文学为辅的文学发展现状。
纳西族的东巴文学作品主要有反映原始社会先民生活和世界观的神话、歌谣和史诗,还有反映奴隶社会初期和封建社会生活的传说、诗歌。这些作品,以东巴经文的形式流传于世,它们的作用不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读书需求,而是为了纳西族民众生活中各种宗教、生老病死活动而服务的祭祀作品。主要的读书人群是世代沿袭的东巴教教职人员。东巴文学作品有些特殊的地方:创作者特殊,内容特殊,用途特殊,文字特殊(用东巴文字这种象形文字写作)。
纳西族从更远的历史来源上讲,不是真正的丽江原住居民,和普米族一样都是古代羌族从北方迁徙过来。口传文学必然有对自然灾害、人的起源、战争的思考。一、从民族交流角度而言,因为地域靠近藏区,东巴文学和东巴教义深受藏文化的影响。二、东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从根源上受阿里藏区苯教影响深重,但又融合了佛教、道教、巫术等宗教因素。这种文学作品极具纳西族独特的色彩。三、东巴文学作品用东巴文字书写时,表述了人类起源、人的繁衍、战争、远古洪水等一般意义的神话传说题材。这些作品具有特殊的用途:阐释东巴教教义,完善教典,让东巴法事生动形象,吸引教徒,传播东巴教。四、东巴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必须以民俗为载体。在特定的习俗场合来演唱或吟咏。它的程序规则:活动仪式结合演唱、舞蹈,祭天要吟诵东巴经;结婚诵读《祝婚歌》、《请客调》;丧礼上东巴吟唱《挽歌》。
前人说过,地灵人杰。玉龙雪山、金沙江、泸沽湖是纳西文化的地理孕育之地,“相会调”、《殉情调》中都有玉龙雪山的身影。永宁传说中的故事一定会讲到泸沽湖。这类东巴文学作品有丽江局域特色。通常把山川拟人化,神灵化,人在故事情节中和自然抗争。但殉情调里的思想既有对爱情不懈追求和对爱情的赞美,也有消极避世、轻生的不好倾向。任何一种文学都有它的独特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当丽江土司木泰学习汉字和汉族文学的时候,纳西文学迎来了真正的兼收并蓄的历史浪潮。用汉字来创作纳西文学。一方面扩大了创作群体,不再局限于祭祀教职人员;另一方面保留纳西族本色,还能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纳西文学的本色包括喜与悲的主旋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叙事次之。《祭天歌》从头到尾都重视人的情感表露。再举《哀歌》的唱词如下。“昨晚我做了一场大梦/梦见暴雨倾盆/今早起来一看/那不是大雨滂沱/是孝男孝女们涕泪交加啊/人世变成了汪洋”。
纳西文学的风格含蓄、深沉、浑厚,粗犷而不乏坚韧。《哦热热》的汉译文如下。“哦热热/唱起来/哦热热/唱起来/哦热热……”整首歌有11句,“唱起来”出现两次,其余都是“哦热热”。这首歌的内容粗犷而含蓄,简单的曲调中能够蕴含多种意义。守灵的夜晚,来吊唁的人们围着篝火边唱边跳。如今每年一度的玉龙县文化艺术节,各乡各村的傳统节目表演必然会有几个表演队出演《哦热热》。《祭天神》歌词是这样的。“最大的美戛拉葱保节节/有八只眼睛/住在三十三层天上/这里祭你了/请来这里享受祭品/请来保佑人们无病无痛/顺顺遂遂长命百岁”。
丽江本土作家蔡晓玲的《黑白战争》和现在的丽江市作协主席和晓梅的《东巴妹妹吉佩儿》都以汉字形式出版,文中的宗教色彩和意象,体现了纳西族文学的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
[1]和钟华,杨世光 主编.纳西族文学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2]邢莉 著.新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