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凤 胡正先
【摘要】目的 针对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病症的临床病因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1月消化内科诊治的具有恶心呕吐病症的患者600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0例。通过胃肠镜、CT、X射线等各种手段对患者进行综合检查,确诊患者的发病原因。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止吐药物处理,而实验组患者则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结果 消化内科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病症的原因主要有胃肠道疾病、药物因素、肝胆胰疾病以及心理因素等。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2%,显著低于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3%。结论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病症的主要原因有胃肠道疾病、药物因素、肝胆胰疾病以及心理因素等。在临床上针对消化内科患者的恶心呕吐病症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科;恶心呕吐病症;临床探讨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9..02
引起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病症的原因有很多,这些患者容易出现脱水、发热、眩晕、腹痛、头痛等各种症状。急性呕吐症状具有变化快的特征,而且患者会伴有非常强烈的腹痛,其他的身体部位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感[1]。对于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症状进行治疗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对其恶心呕吐症状的病因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1月消化内科诊治的具有恶心呕吐病症的患者600例。其中,男288例,女312例。年龄23~68岁,平均(41±3.6)岁。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30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各个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通过胃肠镜、CT、X射线等各种手段对患者进行综合检查,确诊患者的发病原因,然后对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的原因进行收集和统计。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止吐药物处理,而实验组患者则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①对于由药物因素造成的恶心呕吐,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更换副作用小但是拥有同样药效的药物进行处理。或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镇吐处理。②对于由肝胆胰疾病引起的恶心呕吐患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患者胃肠减压和保肝类药物治疗[2]。③对于由胃肠道疾病引起的恶心呕吐,可以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并且纠正电解质、水、酸碱平衡失常等问题。④对于心理因素以及精神因素造成的恶心呕吐患者,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予患者抗抑郁类药物、镇定剂等药物治疗[3]。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数数据使用率(%)表示。P<0.05表示组间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恶心呕吐病症的病因分析
通过胃肠镜、CT、X射线等各种手段的综合检查,其结果显示,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病症的原因主要有胃肠道疾病、药物因素、肝胆胰疾病以及心理因素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一段时间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为82%,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一般来说,消化内科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病症的原因主要有胃肠道疾病、药物因素、肝胆胰疾病以及心理因素等。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仔细辨别不同病因患者具体的症状特征,全面掌握其恶心呕吐症状表现的差异性。恶心呕吐病因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这跟患者的心理因素、用药情况、基础疾病等具有一定的关系。医护人员在患者就诊之后对其症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患者的病史进行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强化心理治疗和饮食指导,促进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的好转。
在本组研究中,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分析,收集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病症的主要原因有胃肠道疾病、药物因素、肝胆胰疾病以及心理因素等。对实验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而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止吐药物处理,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2%,显著低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3.33%。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临床上针对消化内科患者的恶心呕吐病症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海青,王传华.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分析及治疗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5):81.
[2] 刘从茂.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临床分析及治疗方法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5):31.
[3] 吴彦钊,刘星星,朱志欣,吴跃刚.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原因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8):69+71.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