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煜 徐萍 刘素英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BMJ)主要与母乳喂养有密切的关系,随着临床对母乳喂养的宣传与普及,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逐渐上升[1-2]。黄疸严重可对新生儿的听力功能和神经发育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也易对新生儿产生听力障碍,所以要给予积极治疗[3]。为了研究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治疗方法,现结合实际观察分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治疗方法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77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77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35例)与观察组(142例)。男性患儿125例,女性152例,检查新生儿的HBs-Ag阴性,血常规正常,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50 IU/L。诊断标准为:(1)母乳喂养;(2)皮肤黄染在生后4~8天出现并持续2周或2周以上无消退;(3)黄疸症状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重度少数,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4)新生儿处于正常生长发育状态。纳入标准为新生儿为纯母乳喂养,无其它病理性疾病的患儿。观察组142例,其中男64例,女78例,自然分娩88例,剖宫产54例,出生体质量2 500~4 460 g;平均体重(3 312.0±392.4)g,日龄14~28 d,平均日龄(21.2±0.3)d;对照组135例,其中男61例,女74例,自然分娩79例,剖宫产56例,出生体质量2 500~4 500 g,平均体质量(3 329.0±397.6)g日龄14~28 d,平均日龄(21.3±0.5)天;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取茵栀黄口服液(生产企业: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1020607;规格:10 ml/支)进行口服治疗,每天口服3次,每次剂量为3.3 ml,并同时给予患儿优质奶粉喂养,3天后继续进行母乳喂养;观察组采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的联合治疗,茵栀黄的用法剂量和对照组的用法相同,其中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生产企业: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70105;规格:散剂1 g/包),每天口服3次,每次剂量0.5 g,给予奶粉喂养3天后进行母乳喂养,两组均持续治疗7天。
对母乳性黄疸胆红素水平使用JH20-1B检测仪进行检测,观察对比两组新生患儿胆红素值下降到≤6 mg/dl所需天数和平均每天胆红素的下降值。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每日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且下降至≤6 mg/dl所需时间短,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是最常见的婴儿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值过大,肝细胞处理胆红素和白蛋白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够强,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处理[4]。如果没有对新生儿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也能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极大的损伤和引发后遗症及其它并发症,对新生儿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所以应该进行有效及时治疗[5]。在本次研究分析中,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采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治疗的疗效要比单独使用茵栀黄口服液好。其中茵栀黄口服液主要是用于清热消毒,去湿去黄,改善肝脏的解毒排湿功能,促进胆汁分泌和胆红素的排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主要是用于直接补充肠道益生菌,合理调节肠道内的菌群,抑制胆红素的肠道吸收[6-8]。单独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治疗方式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并不明显,无法抑制肠道内的胆红素吸收,而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治疗的应用效果更佳,以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平均每日胆红素下降值及胆红素下降至≤6 mg/dl所需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的治疗方式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效果更好,其疗效更为确切。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胆红素值、胆红素下降至≤6 mg/dl的天数及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胆红素值、胆红素下降至≤6 mg/dl的天数及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比较(±s)
对照组(n=135) 14.20±1.40 5.88±1.40 2.30±0.40观察组(n=142) 14.22±1.45 4.85±0.30 3.30±0.40 t值 0.117 8.563 20.798 P值 0.907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