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乐 石岩涛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统计系,辽宁 丹东 118001)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代表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进入老龄化。根据联合国标准,我国在2000年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丹东市早在1997年就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21世纪以来,丹东人口老龄化更是呈现出3个突出的特点:发展速度迅猛、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大、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平衡〔1〕。另外,我国很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齐全、规模小,远不能满足社区养老各方面的需求〔2〕。而随着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剧,寻找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可行路径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了解当前丹东地区老龄人口的生活状况,进而探寻改善丹东地区老龄人口生活状况的对策。
1.1 资料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主要以丹东市各区及凤城、宽甸、东港各地老人为调查对象,≥60岁占79.7%,50~59岁(即将步入老龄化)占20.3%,运用分阶段和分层抽样等抽样方法调查,实地走访收集有关数据。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29份(95%),男189人,女240人。
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中(多选题),占前两位的是医疗保健〔x2,186人(43.4%)〕和休闲娱乐活动〔x5,130人(30.3%)〕,另外,老年人对生活照料(x1)需求也较多〔88人(20.5%)〕,家政维修服务(x3)93人(21.7%),参与社会活动(x7)53人(12.4%),紧急救助(x4)41人(9.6%),心理护理(x8)35人(8.2%),老年人学习培训(x6)29人(6.8%),其他(x9)52人(12.1%)。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
威尔克斯 λ的 P值〔3,4〕显示,老年人的需求在地区、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健康状况及养老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同地区间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差异性(除生活照料、老年人学习培训和心理护理外)几乎体现在养老需求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比较均值可知,宽甸地区老人对医疗保健、家政维修服务、紧急救助的需求相对强烈,而丹东老人对休闲娱乐活动、老年人学习培训、参与社会活动需求强烈。不同年龄间养老需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活照料、家政维修服务和其他。且≥80岁老人对生活照料及其他方面的养老需求相对更强烈;而<60岁的老年人对家政维修服务、紧急救助、参与社会活动、心理护理的需求相对最高。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社会活动。且差异性全面体现在高中及以上与较低学历老年人群体之间。不同收入的老年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医疗保健、休闲娱乐活动、老年人学习培训、参与社会活动。且除了医疗保健体现在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相对需求更多外,其他3个方面都是高收入群体相对有更多需求。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养老需求除了家政维修服务、紧急救助、老年人学习培训外各个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对生活照料、心理护理的需求越多;相反,身体状况相对越好,对紧急救助、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社会活动越感兴趣。另外,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好的老龄人群在“其他”方面的需求相对高。不同养老倾向的老年人在老年人学习培训、参与社会活动、心理护理都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选择家庭养老与选择另外(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两种养老方式的群体间的差异。并且,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群体相对选择家庭养老的群体比,其对应的均值更大。见表1。
表1 类及类属均值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总表(均值)
续表1 类及类属均值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总表(均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已经从原来的以物质生活需求为主转化为精神方面需求为主,并且,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关注健康和精神享受。偏远地区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较多,而丹东市区老年人更注重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展现自我的价值。另外,相对低龄老人养老需求的多样化需求,高龄老人则比较关心基本的生活照料问题。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收入高的老年人群体由于较少受到经济的困扰而不担忧“医疗保健”,反而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好的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更加丰富,这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以促进本地区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养老对策:(1)寻找地方经济新增点改善当前养老现状。偏远县城与地级市的老龄人口群体的养老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首先应该体现在经济层面上,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的再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养老现状,进而缩小不同地区间的老龄人口对养老需求的差距。但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进入庞大经济体量下新常态经济发展时代,很难再出现像过去房地产、钢铁、汽车这种量很大、增速很快、持续时间很长的产业。因此,为使丹东地方经济有进一步增长可能,就得集思广益、应充分论证新思路,做好“供给侧”改革,调整好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主导的转变。另外,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机制和新商业模式中寻求经济新增长点,如“互联网+”、“绿色发展”等。此外,还应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维,打造地方发展空间新格局,促进地方经济上新台阶。如此,必将惠及地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各个层面,也必将会促进地方养老事业进一步的改善与发展。(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改变看病难看病贵。幸福老年的首要前提必须是身体健康。在接受调查的老人中,大部分老人的身体状况都一般,约占总数的35%。还有约10%的老人身体较差,完全需要别人的照顾。大部分老人对医药、护理的需求较大。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调整现有医保政策。如适当减免部分老人门槛费。另外,政府应尽一切可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于很多城镇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较低、缺乏优秀的人才、资源少,很多老人无法或不愿到低级别的医院就医。因此,政府应给予这些同居民联系紧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多的政策倾斜及资金支持,改善服务条件与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老人前去就医。如此,可使医疗卫生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与利用。同时,城镇社区医疗机构人员,应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修炼,改善服务质量,以此树立起人们对其能力的信任感。另外,疾病预防也不可忽视。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在社区或是大型广场组织专家给老人们讲解如何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如何预防各种慢性或是突发性疾病等。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工具与手段,使老年人耳濡目染中养成好习惯,并做到防患于未然。(3)完善精神养老体系,安抚孤老之心。精神生活对于已经退出工作岗位且又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空巢老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着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质量〔5〕。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孤独可能是老人最烦恼的事情,所以休闲娱乐活动、心理护理在大部分老人中很受欢迎。为解决老人精神匮乏的问题,政府、社会、家庭以及老人自身必须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养老事业,把养老问题的精神抚慰做到位。加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大力办好老年教育,完善社区文体组织建设。老年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是组织建设。老年文体组织是开展老年文化活动的支柱〔6〕。首先,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应重视精神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政府应因地制宜适时地投入资金,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有条件的可以办老年大学,组织老年人学习心理学等有益身心健康的课程与活动,进而改善老年人孤独的心态。除此之外,养老机构及相关的社会组织也应在提供日常照料服务及医疗服务的基础上,为需要的老人提供更多精神层面的服务。其次,地方政府应适当投入资金,鼓励老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政府可以以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激励老人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且表现优良的“空巢”老人,鼓励他们摆脱孤独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适应周围的环境。(4)政策适度倾斜“余热”让夕阳更红。大部分老人的经济状况仅仅能够维持家庭的日常支出。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那些生活比较困难但身体状况尚可的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工作,使其增加收入的同时,发挥余热,贡献社会。老年人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社会各方应积极鼓励老年人参到社会活动中去,发展老年产业,出台扶持政策。如此,可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与自我养老的人生追求。另外,应该提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让办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这部分老人不会收不抵支,至少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综上,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需求因自身条件、外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政府应尽早采取措施,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因为社区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7〕,所以,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方面的积极作用,寻求解决养老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及新途径,以满足老年人日趋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使老年人走出养老困境,实现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