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意飞机制造厂的规划建设及其建筑遗存研究

2018-11-19 07:20欧阳杰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机库制造厂中意

欧阳杰

(中国民航大学机场学院,天津 300300)

1 南昌老营房机场的建设总览

1.1 机场概况

老营房机场位于南昌城七门之一——顺化门(今孺子路口)东郊,因该处有一大练兵场及其军队营房而得名,另与南昌青云谱的“新机场”相对应,时称“老机场”[1]。该机场场面呈方形,四周由南面的第四交通路、北向的第五交通路、西边的王安公路及东侧的河港所围合。此外,还有多条道路穿插通过机场场面,东西向的道路衔接了民生路东段、中山路;南北向的粤赣公路则直接穿越机场跑道。

图1 南昌老营房机场平面图

老营房机场原有跑道长、宽分别为1 000 m、100 m,在抗战爆发前至少建成了3座机库,成排布置在机场西面,其中副跑道西端建有保留至今的大型飞机机库(大礼堂)(图1)。沦陷期间,侵华日军曾在原跑道西侧和西南侧各自抢建一条简易跑道,并在跑道南端延展了一段长450 m、宽100 m的道面。1947年的机场是主副跑道垂直交叉的构型,其中主跑道呈南北向(北偏东),跑道长、宽分别为1 600m、100 m,东西向的副跑道长、宽为1 050 m、50 m,其东端则由一条15 m宽的飞机滑行通道与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厂区西门直接衔接(相距500 m左右),跑道四周设置有飞机掩体及抗爆设施[2]。

1.2 机场建设历程

1929年3月31日,国民政府航空署为便利交通、加强对中央苏区红军的“围剿”,派人到南昌筹建机场。同年11月,江西省232次省务会通过了省建设厅《关于建筑南昌、九江、赣州3处机场计划书》。新建的南昌机场选址于南昌城东侧500 m处,该机场仅占地18 000 m2。因用地规模狭小,遂于1930年11月将机场扩展至500 m见方,并清除了周边的树木、电线杆以及池塘等障碍物。1930年,为了“围剿”中央红军,南昌行营主任何应钦下令征调大量民工扩建老营房机场。竣工后,机场内部由空军特勤部队护卫,机场外围则由宪兵警卫。1933年8月23日,“江西省各界建筑剿匪机场委员会”于南昌成立,该委员会工程部再次征调各县民工3万余人抢建老营房机场,场地平整工程从1930年9月初开始施工,10月2日顺利竣工,工期未超过1个月。最终老营房机场场面扩充至为1 000 m见方,其跑道为土质道面。同年10月,蒋介石以此机场为航空基地,向中央苏区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3]。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于1937年底迁往四川(今重庆)南川。抗战胜利后,由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改名而成“第二飞机制造厂”于1947年迁回南昌青云谱机场,老营房机场则依据建设“南昌示范市”的目标,由南昌市工务局划定机场一部分(计划占地514亩,1亩≈666.67 m2)为“行政区”和“住宅区”用地,但国民政府交通部民航局有意将军方划拨给民航的“牛行机场”替换为“老营房机场”。1945年9月以后,中国航空公司等便在老营房机场设站承办民航业务,先后开辟了3条经停南昌的航线。1948年5月26日,老营房机场正式拨交民航使用,但仍属军用保留机场。10月18日,江西省建设厅同意将该机场发还给南昌市,并“案准”牛行机场由军用改为民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营房机场一带则改为江西省政府驻地及人民公园,原有的一座飞机机库则改造为“八一礼堂”。

2 中意南昌飞机制造厂的规划建设

2.1 建设背景和建设历程

1935年9月30日,在选定南昌老营房机场作为新建厂址之后,中意双方正式签署成立“中意南昌飞机制造厂”的合同,按计划组装100架飞机(除发动机、照相机、无线电设备及武器等部件从意大利进口外)。开工第一年,飞机制造厂所生产的部件应占每架飞机总值的20%,以后每年递增20%,直至第五年后飞机全部在南昌制造。此外,还约定飞机制造厂的仪器设备均由意大利提供,人员各出一半,5年内所有的意大利人员撤离该厂,并全部移交给中5国人运营管理[5]。根据公司章程,公司董事会的董事长为宋子良,意大利那不勒斯工程师阿干波勒博士任总经理,中方设立监理处筹备办公室(1936年10月正式成立监理处),由曾在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进修过的朱霖任监理处筹备员兼办公室主任,意方工程师为保罗.凯拉齐(Paolo.C.Chelazzi)[6]。合同约定该项目自1935年1月21日起的30个月内全部建成投产,一期工期为300个工作日。

1935年年底,中意飞机制造厂的厂房工程建设开始启动。1936年4月1日,工厂正式开工,年内工厂主体基本建成,建设高峰期的劳动力达上万人。至1937年2月,工厂建成8座主厂房和1座办公大楼。同年4月,中意飞机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计划首批制造20架布瑞达教练机和6架萨伏亚双发轰炸机。但在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15日,中意飞机制造厂的部分车间遭到日军飞机炸毁,工程随之停止。随着中意关系的交恶,该厂的意大利技术人员也于1937年12月9日前全部撤退回国,航空委员会随即在全部接收中意飞机制造厂之后更名为“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1938年8月又改名“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该厂最终被迫于1939年初全部内迁至重庆以南的南川县“海孔洞”重建。抗战胜利后,第二飞机制造厂于1947年再迁至南昌青云谱机场。

1935年在飞机制造厂西侧同期开工当时亚洲最大的风洞,该项目由国民政府航委会投资,供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使用,由清华大学教授张捷迁和美国顾问瓦藤多夫牵头负责。风洞采用薄壳大跨结构,于1936年基本建成。同年7月,清华大学函请将航空委员会航空机械学校及旧机场附近的20亩土地划拨,用于航空研究所及空气动力学实验室之用。

2.2 选址

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为筹设航空机械学校,曾委托南昌市政委员会代为征收老营房机场东面的土地,该地块是由第四交通路与城防路所围合的500 m见方的民地。1935年,为筹建“中意飞机制造厂”,便将上述地段内的一部分改作该厂用地。中意飞机制造厂东临城防路(今文教路),南面以第四交通路(今北京西路)为界。因该厂址低洼,为此所有建筑均垫高基座。飞机制造厂的厂址由国民政府确定,选择于南昌兴建考虑了以下因素:①南昌地处内陆腹地,与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相比,相对避免了易遭日军飞机轰炸的缺陷;②蒋介石在南昌设置的“南昌行营”是江南五省“剿匪”的总部,也是由蒋介石兼任委员长、宋美龄任秘书长的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所在地,南昌同时还是国民政府的航空研究中心以及主要空军基地;③厂址选在老营房机场以东,可使用该机场作为试飞机场,且工厂西边毗邻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④交通区位良好,毗邻南昌老城区,临近铁路线;⑤该地块为少有人居住的沼泽地,征地拆迁少。

2.3 建筑师背景

中意飞机制造厂项目中,除办公楼由空军专业工程师尼古拉.加兰特设计之外,该厂其他建筑均由意大利建筑和结构工程师保罗.凯拉齐设计。基泰工程司则担任该项目的顾问建筑师和工程师,建筑承包商为由张效良牵头、顾道生主管的上海久记营造厂。

保罗.凯拉齐是毕业于意大利佩鲁贾的测量员,在取得注册证书和预科证书后,他在1922—1929间担任意大利ENNIA公司的助理工程师。凯拉齐于1930年来到中国,1931年绘制了上海的军事航空学校规划方案。1932年,凯拉齐为该航空学校设计建造了多个机库。1933年,他开设了自己的私人事务所,并设计了1幢7层高的公寓楼。1934年9月6日,凯拉齐获得国民政府内政部的“工程师-建筑师”注册证书,并于该年又设计了5栋住宅别墅和1座可容纳1 000人的剧院,同时还赢得了1个天津意大利住宅设计项目。1935年,凯拉齐又获得天津英租界举行的英国市立医院国际设计竞赛奖项(未实施),该作品具有未来主义风格。

凯拉齐既是建筑师,也是结构工程师,他首创了中央支柱与悬挑屋顶结合的“悬拱”结构设计技术,并在1941年6月24日获得了美国的技术专利(专利号:330044)[7]。

②测PH值法:取等浓度的二种溶液各少许,分别测其PH值,PH值大者N a2CO3,PH值小者 N aH CO3;

2.4 总平面规划

中意飞机制造厂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航空工程技术,其生产机械设备、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等均为国际一流,其建筑规模之大,为当时国内所罕见。全厂总计建有29座工厂建筑(总平面规划图纸显示为23幢房屋,后期增建了排水站、岗亭等小型建筑),合计12.75万m3的建筑面积,另外拥有功率3 000 kW的发电站、2 000万英国热力单位的区域供热设备以及600 t制冷能力的空调站,主要厂房均配备有供暖制冷设备,此外还配备有电话系统、污水和抽水系统等。

该厂址为矩形用地,东西向长420 m、南北向宽250 m,按照飞机工艺生产流程布局,整个厂区核心生产区由20 m宽的十字型道路划分为仓储与木工区(综合储藏库及工业会计室、窑干木储藏库、易燃材料储藏库及木加工车间)、金工与发动机维修区(金工焊接车间、锻造车间、发动机维修车间、发动机试车房)、机翼(机翼蒙皮和涂漆车间、机翼组装车间)和总装(飞机总装和管线集成厂房、机身和螺旋桨发动机组装车间)4大功能地块,这12幢主厂房沿主路呈东西向两排布局,其中最西端的1号飞机总装配厂房占地面积最大,且西侧有停机坪和飞机滑行道,飞机可直接滑入老营房机场。煤气站、锅炉房、压缩空气和喷砂车间等易燃、易爆、高噪声、高温的生产用房均被单独布置在主要生产厂房的外围。南侧的厂前区则建有一幢办公大楼,还配套建有餐厅、医务室、消防站、中国工人和意大利技工宿舍等生活设施。主厂房和办公楼均分期建设,一期基本仅建设全部规划建筑面积的一半,远期规划翻倍扩建工厂,所有厂房可直接就地镜像复制扩建,预计可容纳3 000名中国工人(图2)。

图2 中意飞机制造厂鸟瞰实景

3 老营房机场和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的近代航空建筑遗产

现今江西省人民政府及人民公园一带,原为1950年废除的老营房机场旧址,尚遗存有八一礼堂(飞机机库)以及省政府内宽阔笔直的大道(跑道)。原南昌飞机制造厂旧址则成为国立南昌大学永久校址(今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厂区旧址至今尚遗存有办公大楼、综合储存库(老美楼)、飞机总装厂(大礼堂)等建筑遗存,而原有长250 m、宽20 m的南北向厂区道路,现已演进为长480 m、宽50 m的校园主干道。2010年7月至10月,江西师范大学依据“修旧如旧”原则对原红楼、大礼堂、老美术楼进行了整修,恢复各大楼外墙的原色外观,并划定了厂区旧址的保护范围:东至王字楼前道路,西至机库,南至老办公楼,北至大棚车间,东西宽约112 m,南北长约328 m,总面积为13 000 m2。另外还划定了总占地面积22 400 m2的建设控制地带[8]。

3.1 老营房机场的近代飞机机库

老营房机场飞机机库位于省府北二路北侧、广场北路东侧,它是由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继上海虹桥、杭州笕桥机场之后建造的南昌空军总站设施之一,被称为“南昌旧机场第一棚厂”(后改称“航空委员会第四飞机棚厂”)。该机库为航空署在全国统一沿用的标准化机库形制,当时广泛于南京、洛阳、南昌、西安等地广泛兴建[9]。该军用机库采用钢筋混凝土单层门式刚架结构类型、钢屋架,水泥地面,钢架铅丝玻璃窗以及钢架白铁皮机库大门,飞机机库高6 m,宽36.6 m,长48.8 m。附设工厂高3.3 m,宽4.1 m,长36.6 m。机库四周的4个耳房高6.7 m,宽5.8 m,长6.7 m,采用约391.16 cm厚的墙水泥浆砌,内为石灰纸筋粉,外为水泥沙粉,水泥砂浆平屋顶做5层油毛毡防水。

该机库曾先后两次进行施工招标,首次流标后的第二次招标有吴祥泰、潘荣记、马尔康、泰康、康益5家竞标,仍以上海泰康洋行应价最低而中标,因由原设计的白铁皮盖顶替换为石棉板盖顶而加价7 000元,最终以11.425万银元的工程造价签订了承建合同。机库于1933年始建,曾因工程造价等原因而停工,直至1935年建成。施工过程中存在停工损失费6 686.5元,其最终造价比由慎昌洋行承建的上海虹桥、杭州笕桥两处同类机库工程多出4万余元。第一棚厂的具体建造费用包括:第一期款5.712 5万元;第二期款6 000元;第三期完成全部钢架工料款1万元(据1934年8月18日统计,第三期含停工损失3.781 05万元)[10]。

老营房机场的机库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造为南昌八一礼堂,拆除机库大厅四周的4个耳房,并在其前后增建舞台、前厅,使其成为江西省重要的会议、政治集会场所及电影放映场所;20世纪80年代再次加建左、右功能房,将其改造为健身娱乐场所。八一礼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建筑,整个建筑由机库大厅、舞台、前厅,以及左、右功能房5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为3 724.9 m2(图3)。因原址拟新建苏宁广场而迁址朝阳新城象湖湿地公园的象湖西堤,复建的新礼堂总建设面积约3 724 m2(其中机库面积约1 638 m2,舞台面积约496 m2,前厅面积约1 589 m2)。

图3 南昌老营房机场迁建前的机库(八一礼堂)内景

3.2 中意南昌飞机制造厂的近代航空建筑遗产

3.2.1 办公楼

该办公楼位于中意飞机制造厂主入口的西侧。1935年始建,1937年春竣工。该楼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T”型,远期规划对称式扩建为工字形建筑。建筑东西向长22 m,南北向短边宽14 m、长边宽18.5 m,楼高17.6 m,占地面积325 m2,建筑面积1 300 m2。砖混结构,建筑主体为4层,每层有房间12间,另设有地下室1层,东南部转角处的楼梯间为5层,可直接上楼顶平台(可放置测风设备、放飞测候气球),原设在楼梯间北侧、建筑东立面的正门也便于上下楼层,楼梯间及建筑东北角每层都有一个类似于飞机舷窗形状的圆窗,这是航空建筑的典型建筑符号(图4)。1950年3月,迁入原厂址的南昌大学将此楼仍作为校行政办公大楼。1996年办公楼向西扩建,外墙由红色瓷砖贴面,通称“红楼”(图5)。

图4 中意飞机制造厂办公楼与工厂大门

图5 中意飞机制造厂办公楼现状

3.2.2 飞机总装和管线集成厂房

飞机总装和管线集成厂房的东西长76 m,南北宽26 m,楼高10.7 m,建筑面积2 486 m2(图6)。该总装机库为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0榀钢混空腹梁等开间地横跨南北,每榀横梁都有13个大小不一的圆洞,既可以从屋顶上方更好地扩散光,也可以显著减轻自重,其截面还受到较小的剪切应力。中间的圆洞最大,直径1.2 m,并有长方形水泥柱直立支撑,两侧最小的圆洞直径0.98 m。横梁上再铺设为锯齿状的水泥折板屋面,上置10个透光玻璃天窗,加之两侧各12扇大玻璃窗,整个厂房敞亮通透。另外梁上悬挂有3排吊灯,便于夜间生产。这种钢筋混凝土空腹梁结构是首次在国内使用,且跨度甚大,在当时堪称先进。故厂房内部无须立柱支撑,空间宽大开敞,前后主立面均设有可供飞机进出的机库大门,安装有8扇推拉门。1950年南昌大学迁入老飞机场后,将其改建为大礼堂,成为师生开会和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2000年在大礼堂东部增建校工会办公用房和教师活动场所,一、二楼设有教工活动大厅与多功能厅,其正门外墙加装了6根仿大理石的罗马柱,另外机库西侧也向外扩建过(图7)。

图6 改建前的飞机总装和管线集成厂房(大礼堂)原貌

图7 飞机总装和管线集成厂房(大礼堂)现状

3.2.3 综合储藏库及工业会计室

综合储藏库及工业会计室为930.25 m2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 062 m2,建筑面积2 630 m2(图8)。该三层式建筑楼高11 m,室内中央是上下贯通开敞的大空间,由4根立柱所支撑,中厅面积达345 m2,大厅四周围合着上下3层的房间,东侧有上下楼梯连通各层的走廊,平屋顶上设有两排带状的侧式天窗(图9)。建筑南面主出入口的门廊为后期增建的,北面设有两个辅助出入口。1950年南昌大学迁入后曾改作美术专业教室,“老美术楼”或“老美楼”由此而得名。现为老年活动中心和离退休处等单位所使用。

图8 综合储藏库及工业会计室现状外观

图9 综合储藏库及工业会计室的室内现状

3.2.4 机身和螺旋桨发动机组装车间遗迹(红场)

南昌中意飞机制造厂的机身和螺旋桨发动机组装车间原为长50.6 m,宽30.5 m的单层矩形建筑,阶梯形屋面,占地面积1 764 m2。1950年南昌大学迁入时,破损车间的构件多为周围村民所拆用,但其矩形的水泥地面未受到损毁,学校遂将其改建成滑冰场兼舞场,并因其红色的水泥地面而取名“红场”。

4 结束语

国民政府时期,中意合资的南昌飞机制造厂与中美合资的杭州飞机制造公司为中国两大飞机制造厂,老营房机场地区也曾是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及亚洲最大风洞的所在地。现存南昌老营房机场地区的近代航空建筑群是近代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和机场建设的重要实物见证,在近代中国工业建筑史、近代航空科学研究史及近代机场建设史等领域都具有独特的科学技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但目前仅八一礼堂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中意飞机制造厂旧址为主体的老机场地区的近现代历史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尚缺乏整体性保护,亟待编制老营房机场地区的保护性规划。可借鉴杭州笕桥中央航校旧址纳入第七批国保单位的经验,整体申报近现代建筑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致谢:感谢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系主任Fausto Giovannardi提供的有关中意飞机制造厂及其建筑师的资料。)

猜你喜欢
机库制造厂中意
澳科中意
汽车制造厂水处理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曲中意 (外一章)
《囍》
飞机库目标毁伤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大地球”
维修机库的设计日趋先进
迷你学霸“制造厂”
台州正奇艺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台州市路桥艺吉电缆剥线机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