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循水成景
——浅析古典园林中的雨水利用

2018-11-19 07:19魏菲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水泉假山造景

张 楠,魏菲宇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由于多年的城市开发建设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逢雨必涝成为众多大城市的通病。园林建设中,大面积地面硬质铺装普及,使得原本自然环境遭到改变,地表储水能力大大减弱,雨水径流增大,城市水文循环发生改变,接连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安全。

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由来已久,人们将雨水视为一种自然资源,并通过园林建设活动加以利用。文章旨在分析古典园林雨水利用的相关方法,为现代园林建设等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1 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自然环境中的雨水对农业的收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在古代社会,雨水又不完全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它不但决定了粮食的收成,还间接影响统治者的统治,因此雨水不但具有重要的自然意义,更是统治者稳固政权的一项重要因素。在天人合一哲学背景的影响下,古人尊重自然且善于利用自然,并一直试图找到某种方法能够与自然中的雨水和谐相处。

1.1 神话传说中对待雨水的态度

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以及与各种水旱灾害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人们将雨水视为上天的恩赐,《周礼》记载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祭祀活动:“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蕤宾,歌四钟,舞大夏,以祭山川。”古代礼乐祭祀活动是作为一种天人对话的工具产生的,这种祈求降雨进行的祭祀等礼乐仪式,体现在远古时期人们对雨水敬畏的态度。

1.2 天人合一观念下对待雨水的态度

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和道家学说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尊重自然条件的前提之下,认识雨水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将雨水转为人所用的资源。

2 古典园林雨水处理利用实践

2.1 古典园林规划选址

中国古典园林掇山理水强调对气候的营造,舒适宜人的气候方便人们在园内开展园居和游园活动,丰富的雨量条件对于园林理水、景观的营造又有重要的影响。从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分布情况来看,选址多集中于气候和雨量条件丰富的地区。北方皇家园林以颐和园等为代表的三山五园为胜,北京西郊由于山脉的影响易形成降雨,建园大多聚集在此地。私家造园活动集中的江南地区,这里地势低洼,降水充足,造园多结合现状的低洼地开池沼,植花木,兴建园林。由于降水充足,园内还多利用屋檐承接雨水进行园林造景。适宜的气候,丰富的雨量在造园选址上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2.2 雨水排蓄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来说,但凡造园,必开挖池沼,堆叠土山,两者结合所形成的竖向变化对园林雨水的排蓄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1]。在北京颐和园后溪,万寿山后山主要汇水通过东西桃花沟汇集进入后溪河,东桃花沟与后溪河相连处通过削截山脚形成断崖深涧景观,西桃花沟与后溪河相连处设置喇叭口,削减汇水冲刷,利用沟内良好的小气候种植山桃,形成造景特色,入口处设置了点景建筑澄碧亭可供观赏桃花沟独特的风景。后溪河在完善万寿山昆明湖整体山水结构的基础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雨洪排蓄功能。江南私家园林寄畅园在园林布局中利用了园内地形起伏的独特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接西、北部山脉营造假山,园内整体汇水由西向东汇入“锦汇漪”。利用天然的条件,辅以人工的建造,寄畅园的山水格局,一方面显示了园内绚丽的锦绣景色;另一方面也是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对场地水体的合理利用。

在古典园林中,铺地式样丰富多彩,在材料的选择上,多用砖、瓦、石、各色卵石。铺装方法则是将原土夯实后垫细土约5 cm,再在上面铺各种的图案。此方法铺成的下垫面因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再加上铺成的各种图案本身具有较大的缝隙,使得雨水能更快更好的渗透。团城采用古代的干铺倒梯形青砖和深埋渗排涵洞的做法,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将雨水存储在团城内部,使降雨之后能够迅速下渗,地面不产生径流,为古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

2.3 雨水利用

建筑屋面对雨水的蓄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蓄积的雨水主要做造景用。狮子林问梅阁屋顶置水柜,可将建筑屋面的雨水做以收集,之后再加以利用。苏州环秀山庄利用假山承接雨水即屋面落水通过地表高差变化汇入假山石景之上,又有在山顶设水槽承雨水,由石缝婉转泄下,成雨时瞬景[3]。

植物对雨水进行过滤,起到生态方面的作用,同时也结合雨声等也营造了独一无二的园林景致。在拙政园听雨轩庭院内遍植芭蕉,借雨打芭蕉的声音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气氛。诸如此类的景点还有万壑松风、留听阁等,该类园林景致主要是借风吹雨打所产生的声响效果,从而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

3 碧云寺雨水利用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兴建均依托天然的水源或现有的水系,进而对水系进行梳理兴建园林。园林内的水体是作为地表整体水系的一部分亦或是水循环的某个阶段,是区域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碧云寺以园承水,在对雨水进行有序排蓄的基础上,还结合古典园林营造手法,与园林其他构成要素相结合,利用雨水进行造景,产生了巨大的美学价值。

3.1 与水系相结合的园林选址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气候,冬春少雨雪,夏季多阴雨。北京西郊西部和北部都是太行山余脉,东南是平原,受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影响,使来自东南的潮湿空气在山前受阻,易形成降雨,自1724—1995年最大降雨量为1 406 mm,最小降雨量为242 mm,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5%[4](图1)。且山多为石灰岩构成,溶洞较多,渗透性好,易行成山泉。碧云寺就坐落于香山东麓谷底,聚宝山的脊梁上。聚宝山后面大山突起,3面环抱山岗,犹如一道屏障,挡住了西北来的风沙。岗的两翼和前方是深沟壁垒,构成天然的屏障,气候温和,水草丰美。金建都北京之后,由于对水资源有了新的需求,增辟水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点。自金代开始,历经元、明清时期,开展了对京城水系的开发梳理。清乾隆时期在玉泉山以西建十里水槽,将西山卧佛寺和碧云寺附近的几处山泉导引至玉泉山下,注入昆明湖[5],西山碧云寺成为玉泉水系主要的补给水源(图2)。

图1 1981—2010年北京海淀区月平均降水量

图2 碧云寺园址

3.2 碧云寺雨水排蓄

3.2.1 从整体出发的园内雨洪调蓄系统

碧云寺利用地形,顺势布置,建筑随地势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卓锡泉眼位于北路最北端。

水泉院西端涵洞之内,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结合寺中地形,经由暗渠汇入能仁寂照前水池出碧云寺汇入山门外河流,营造出溪流绕室等景观。园内多处利用排水沟渠以及微地形,结合自然的地形,综合采用蓄、引、排等多种措施,形成了从整体出发,由池沼蓄水,结合园外水系排水的蓄排模式,有效地组织了园内水系,避免了雨涝危害(图3)。

图3 碧云寺园内雨洪调蓄系统

3.2.2 蓄排结合的雨水收集系统

园内多处利用地形高差的处理,对雨水进行合理的疏导。利用坡度将雨水排入雨水井内,北路山门殿旁一处虽处于地势低洼地,也不会因为降雨导致积水(图4)。寺内绿地多处采用高于地面约30 cm厚的做法,以堆砌的石块围合,其中设置出水口,利用微地形排出雨水。金刚宝座大殿前为硬质铺装广场,单利用铺装难以将降雨排出场地。碧云寺雨水采用径流引导的方式,利用排水沟渠将雨水汇集至两侧的低洼绿地内,这些绿地可以对雨水进行调蓄处理,是将雨水留在园内的一项处理,之后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雨水的再利用。园内还利用地面石槽,将雨水组织引导入大殿前石池(图5、图6)。园内通过池沼,溪组成了园内的蓄水系统,既与地下暗渠相联通又与山门外河流相联通,又结合局部微地形等设计,有效地组织了园内雨水排放,避免了园内雨涝的发生(图7)。

图4 碧云寺微地形排水示意图

图5 碧云寺金刚宝座前排水渠排水示意平面图

图6 碧云寺金刚宝座前排水渠排水示意剖面图

图7 碧云寺部分排水设施图

在水泉院的设计中,设计者利用东西向的三道假山——洗心亭假山、弹拱台假山、龙王庙假山,将院内空间和水系进行分割和围合处理,与假山相互萦绕,形成动静丰富的水景,并利用地下暗渠将水引至大雄宝殿前池沼内,水池中部架起一座小桥,一做通行之用,二做观景之用。万历皇帝来碧云寺,观鱼为乐,御笔书额“苍松古柏,水天一色”。“石池寺僧导之过斋厨,绕长廊,出殿两庑,左右折复汇于殿前石池,金鲫千头”,后出碧云寺汇于山门外河流。乾隆年间修缮山门外泄水沟工程,和修建碧云寺至静宜园外月牙河引水沟工程,水系得以绵延。

为评估水泉院内水池雨水滞蓄能力,根据实地踏勘数据结合文献 平面图,运用SWMM模型将水泉院划分为12个汇水区(图8)。将水池水面概化为S_3、S_10、S_11这3个子汇水区(图9),水池蓄水能力概化为两个蓄水池,其中实测S_3水池常水位约45 cm,最大水深85 cm,溢流管距常水位10 cm,3根溢流管管径分别为13 cm、17 cm、17 cm;S_10和S_11水池常水位约12 cm,最大水深76 cm,溢流管距常水位30 cm,溢流管管径分别为16 cm。其余模型参数参考前人[7]对香山地区的研究并做适当调整得出,最终参数见表1,经验证后的模型能够满足模型要求。对水泉院水体滞蓄能力评估结果得出,在0.5年一遇降雨情况下,水体无溢流;100年一遇降雨情况下,水泉院内尚不产生内涝积水。

表1 SWMM汇水分区参数

图8 碧云寺水泉院汇水分区图 SWMM模型

3.2.3 植物群落蓄积净化雨水

叠山、理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四要素。植物营造景观自古就是古典园林不可缺少的部分,植物除了具有构成园景的作用,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在古典园林中将雨水就地滞留渗透或经简单的净化处理可作为园区补充水源,植物在净化水体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长春在《西山游记》中这样描述水泉院中水系:“当源为泉亭,折泉为流觞,交亭左右,又前汇为池,红白荷花茭蒲参差。”水泉院菡萏满池、蒲草繁盛,这些植物不仅对污染物有很好的吸收和降解效果,对水质起到净化作用,同时能营造丰富的景观(图10)。

图9 碧云寺水泉院平面图

3.3 碧云寺雨水利用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在场地尺度上十分重视园内对雨水的疏导与利用,多采用竖向结合重力排水的经典模式[1]。一方面,碧云寺园内水系结合自然形成的地形,使园内顺畅的排水;另一方面,通过水泉院竖向堆叠假山,营造山水园林景观,使得园内排蓄水结合园林造景。

3.3.1 雨水造景结合山水审美意向

水泉院的设计不但承载百年一遇的降水不形成内涝,还结合园林造景,通过湖石、池沼的组合形成丰富的山水园林景致。水泉院背依香山,依山崖设置嵌岩景观。洗心亭亭山、弹拱台台山与龙王庙假山均以土带石掇置了山麓起脚,模仿山水画抽象山水脉络,使山体具有绵延之感。水泉院中假山与水相互萦绕,共形成池沼3座。入门见瘿柳有泉喷出形成动态水景;由入门处向西,洗心亭以大水面环绕,空间开阔的静态池沼;洗心亭遗址西端尽头龙王庙一处设置池山,池山前围合形成一处小水面。水泉院内巧妙利用假山的堆叠,将院落空间进行围合分割,形成动静有序的浏览体验,可谓借泉为院、借水为池、借沼为堂、借池分溪、借溪围岛[8],形成丰富的水景(图11)。

图11 碧云寺水泉院平面分析图

3.3.2 雨水结合其他园林要素造景

碧云寺作为寺庙园林的代表之一,把自然山川收罗进咫尺园林之中,从自然中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的人造空间。幽谷藏古寺,密林隐殿宇。一方面,碧云寺利用众多构成要素,形成了隐秘的寺观园林景观,另一方面,这些构成要素也为雨水的蓄积和造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雄宝殿前结合地面水槽,将水系汇聚于殿前注池养鱼,利用造型独特的龙头进水口(图12),在雨天也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图12 碧云寺大雄宝殿前池沼图

4 结束语

过度城市化以及不合理的城市开发,导致城市洪涝灾害日益增多。相较于现代雨水快排的观念,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人们将自然中的雨水视为一种神圣可利用的资源,一直在寻找与雨水和谐相处的方法。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从整体性出发,系统地看待古典园林对于生态、社会、美学带来的价值,进而把握每一个关键环节,做到对雨水的综合管控。通过雨洪的视角分析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使现代风景园林在解决城市问题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水泉假山造景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内蒙古水泉沟铜多金属矿控矿构造特征研究
多种物探方法在内蒙古水泉沟地区找矿效果分析
找不到泉水的牛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策略与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中多肉植物造景形式设计
京昆高速省界神水泉隧道监控设计与风险管控对策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