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以福绥境大楼为例

2018-11-19 07:20李瑞华杨一帆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大楼建筑

李瑞华,吴 聪,杨一帆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福绥境大楼于2007年被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市文物局列为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按照规定,凡是列入名录的建筑,原则上不得拆除,但大楼住户已因安全问题迁出,且建筑多年未修缮整治,已荒败不堪,被戏称“鬼楼”不复最初的繁华。然而建设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福绥境大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建设者用建筑理想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承载着对逝去年代的集体记忆,在社会建设、思想文化、民族精神、历史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意义。正如城市现存的众多近现代建筑遗产一样,如何保护,怎样利用,亟须我们去探究。

1 福绥境大楼基本情况

1.1 建造背景

1958年,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到“城市中的人民公社,将来也会以适合城市特点的形式,成为改造旧城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的工具,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人民生活福利的统一组织者,成为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和政社合一的社会组织。”《北京志.市政卷.房地产志》中有记载:“在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号召下,宣武区白纸坊、崇文区广渠门、东城区北官厅、西城区福绥境等地建起了‘人民公社化’住宅大楼。其中3栋建成——西城区的福绥境大楼、东城区的北官厅大楼(现已被爆破拆除)和崇文区的安化楼。它们同样有大空间用作公共食堂并且楼内每层都配备公共水房和厕所。”

福绥境大楼,原名鲁迅馆北住宅,又称“人民公社大楼”,也叫“共产主义大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设计建成的。1958年12月福绥境大楼建成,承载着人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和改造社会的理想,也是时代留给我们的珍贵样本和实证资料。

1.2 建筑特征

福绥境大楼位于西城区宫门口三条1号(近阜成门内大街),在妙应寺白塔西北侧,北临平安里西大街,东近赵禹登路,南临阜成门内大街,西靠西二环(图1)。主体为南北朝向,东、西两段为东西朝向,总平面呈“Z”字形。大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5万m2,其中地下0.28万m2地上2.22万m2[1]。大楼内原有居民364户,总计993人。作为周边地段唯一的高层建筑,大楼体量宏大,与周边胡同群形成鲜明对比,在胡同群落的任何角度,都难窥其全貌(图2)。

图1 福绥境大楼位置

图2 福绥境大楼及周边环境

大楼分为成西段、中段、东段3个部分。西段为幼儿园及附属宿舍;中段首层为大量公共服务用房和少量居室,二层及以上主要为居住单元;东段地下一层为厨房,一层为公共食堂,标准层为居室,包含189个居住单元和101间单身宿舍,户型包括单身宿舍、二居室、三居室以满足不同人口家庭的需求。

地下一层为餐厅厨房,面积约548.02 m2,包括主食厨房、副食厨房、主食库、副食库、杂货库、粗加工室、冷藏间、机器间、备餐房,以及宿舍两间。一层为餐厅,面积约522.28 m2,是为住户提供“大锅饭”的餐厅。标准层每层有公共厨房已备不时之需,标准单元内未设厨房[2]。

西段地下室为幼儿园厨房,首层至3层为幼儿园,包括办公室、收容室、活动室、卧室、厕浴室、隔离室、医务室、储存室等。标准层(4~8层)为宿舍,每层有宿舍15间,以及公共厕所、浴室、储藏室和开水间[2](图3、图4)。

图3 福绥境大楼一层平面图

图4 福绥境大楼标准层平面图

关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当时社会制度下,人民公社生活以集体化为目标,楼内每层有服务用房,首层有各种服务用房,楼内可以满足住户所有生活需求,住户可以不必出楼 。中段除了门卫室,还有大量的服务空间,如理发室、小卖部、保健室、开水间、公共厨房和厕所、男女更衣间和洗浴间等。大楼内还有3部电梯,老北京人认为电梯就是一部会发光的梯子,这种从未在北京居民楼中使用过的乘载工具第一次运用在福绥境大楼中。

1.3 建筑现状

2003年北京市安全生产工作大事记中有一条记载:西城区宫门口3条的福绥境大楼,因存在严重火灾隐患被列为北京市第一重大事故隐患。2004年该大楼被列为全市重大安全隐患,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开始投资排险腾退[3]。300多户到现在已搬得只剩几十户。

目前福绥境大楼所在区域胡同风貌、肌理保存完好,大楼四周虽有道路,但路窄车多,相对拥挤。大楼南北有两处院落,曾有两个入口,其中南侧入口仍在使用,情况较好,北侧入口封堵,院内堆满废旧建材。建筑外观略显斑驳残破,由于内部存在空置、杂居等情况,造成门窗残破,部分阳台被红砖封砌(图5)。大楼经历数十年风雨,原设计从功能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上都不能很好满足住户需求。如今,内部除空置房屋外,还存在大量私设隔断和搭建,走廊内餐厨杂物堆砌、墙壁涂鸦遍布(图6)。

图5 福绥境大楼西南角

图6 福绥境大楼楼内涂鸦

2 福绥境大楼的保护意义

2.1 承载时代记忆的建筑遗存

福绥境大楼是时代留给我们珍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曾经的“人民公社大楼”“共产主义大厦”福绥境大楼,是一个时代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历经准备→试办→公社化→衰亡4个阶段,在城市居民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人民公社化运动留在当代生活中的印记并不多,运动风潮被后来蓬勃发展的经济覆盖,大楼的公共设施本是精心为集体化公社生活设计,但它最终还是不能满足以家庭为单位的住户生活而被废弃。福绥境大楼开启了时代记忆之门,详尽地记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生命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故事,勾起我们的追忆、记录着历史的发展、引发公众的想象和共鸣,是保护诉求产生的根源。

2.2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样本

福绥境大楼是当时城市建设者、建筑师用设计回应城市化、社会分配等问题的实践尝试。而当时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许多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都曾面临的难题。在近代许多国家都出现过从城市整体的重新组织出发,将物质环境的建设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的尝试。如近代初期的法兰斯泰尔及其后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的马赛公寓设计。这些尝试虽然与人民公社大楼的建设规模不同、社会背景相异,但是考虑问题的角度相似,为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开辟了新的视角,不断激发建筑师、工程师以及社会改革者的热情和想象。从社会理想出发的城市发展规划、现代建筑转型的探索,在观念上摆脱了陈规旧理。这些探索体现了我国建筑师、规划师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理想。

虽然当时思想过于激进和“理想化”,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过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时福绥靖大楼的设计从一个家庭生活出发,把几十年的生活都规划进去,承载着国家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当时历史的波澜壮阔、光辉灿烂,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留在城市中的珍贵样本。

2.3 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途径探索

2007年12月19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市文物局发布《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将福绥境大楼列为其内。《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将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定义为:“本市行政辖区内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造的,现状遗存较为完整,能够反映北京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群)、构筑物(群)和历史遗迹。”[4]而福绥境大楼属于其中“反映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代表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特征的建筑物(群)”[5]。

如上文所述,福绥境大楼在保留时代记忆、反映城市发展历程、记录新中国建筑师们的社会理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列入保护名录无疑是为福绥境大楼贴上了保护符,使其免于拆除消失的命运。然而福绥境大楼不同于一般的集合住宅建筑,不能满足居户的现有生活方式,且经历数十年风雨,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周边环境杂乱无章……建筑遗产的风光不再。要使其继续留存,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延续建筑遗产的寿命,更重要的是通过再利用手段在当代社会中为建筑遗产寻求合理的地位和存在意义。

3 保护与再利用策略初探

3.1 保护承载价值的载体

福绥境大楼以满足家庭几十年的生活为初衷,以共产主义大家庭、大同社会为目标,它的存在留给我们对过去集体化时代的追忆。它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居住单元与集体设施的结合上,也体现在对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的构想中。

因而对它的保护,不能抛弃大楼的居住属性,应保留其“单元住户”与“集体设施”的结合形式,只在具体的大房间功能、建筑基础设施、建筑内外装修、建筑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修缮。

同时福绥境大楼建设时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在当下也并未完全消失。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的快速膨胀和扩张,亟须我们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式。通过福绥境大楼的再利用计划从居住模式角度解决部分现状社会问题是对延续遗产价值的最好回应。

3.2 挖掘建筑使用价值

福绥境大楼规模庞大,使用价值不容忽视:大楼有189个居住单元、101间单身宿舍和众多公共服务设施房间,除去火灾隐患等设施问题,大楼结构完好,无大的破坏,电梯楼梯均能正常使用。福绥境大楼配备大餐厅,幼儿园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不等的多样性空间。福绥境大楼设计之初的构思与功能布局与当代的“共享”思维部分契合。且福绥境大楼位于北京寸土寸金的二环之内,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是大楼再利用的重要资源和条件。

3.3 改造与再利用途径探索

近几年,国内外对于共享住宅(share house)的研究和实践数量激增。在东京,有把独栋住宅或原本大家庭多居室住宅中的一间屋子改造成5~7人共同居住的共享住宅,也有将原本大企业的单身宿舍改造成50~100人共同生活的共享住宅,以不同的建筑和空间对应不同的生活方式[6]。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北上广等大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共享住宅也必然成为大城市居住环境的一种选择。结合福绥境大楼独特优势,发挥其特色,将有更多发展形式。

(1)租赁住宅。在北京,大部分人在市区工作,而年轻人无法独自承受高昂的房价,因此,他们选择增加通勤时间在郊区买房,或是选择离公司较近,居住条件差的房子。如今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外卖取代了厨房做饭,网购取代了超市菜场。若将二环内的福绥境大楼改为租赁住宅,不仅能帮助青年人解决住房问题,更重要的是,单人公寓式住所加共享空间更符合青年人的生活方式。畅想一下,仅改善福绥境大楼内部环境,不变其主体结构和外观,居住者下班回家(或是自由工作者),无需为晚餐苦恼,餐厅吃饭或订餐到家都是很好的选择,平时在楼内理发、健身、看病买药,无需再出小区。

(2)老人公寓。一方面福绥靖大楼位于胡同群内,老北京气氛浓厚,加上大楼60年的历史能让念旧的老年人找到家的感觉;另一方面,老人居住与就餐娱乐不分开,可增进老人间的沟通,缓解孤独。

(3)创意产业。当下租赁办公已发展盛行,追随“共享”的潮流,更多更新的创意产业能入驻这栋大楼,也将使大楼在时代里继续闪闪发光,创造价值。

4 结束语

“传统和遗产,不仅意味着保护灰烬,而是要使文明之火长燃。”福绥境大楼的改造与利用符合“十九大”提出的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保护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造利用近现代建筑遗产,使其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拥有一个新的合理地位,最终更合理、更广泛地保护近现代建筑遗产,推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大楼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未来已来8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为什么大楼顶上有根针?
大楼
大楼“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