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孔孟之道

2018-11-19 21:22周慧
记者观察 2018年14期
关键词:修学仁义道德教育

文/周慧

一、仁义思想是孔孟之道的核心

孔子提倡什么?《论语·学而第一》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巧言令色,鲜矣人。仁字贯穿整部《论语》全篇,因此孔子提倡“仁”的学说。

孟子提倡什么?《孟子·告子上》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在孔子仁的学说基础上提倡“义”。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者,宜也。循理,处事待人接物合情合理合法。仁义思想是孔孟之道提纲挈领的核心内容。

二、孔孟之道的仁义思想作用于道德教育

孔孟之道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属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大国信仰》一书提到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改造现代社会的作用,其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道德教育。

(一)道德的概念解读

“道”有很多意思,道路、原理、原则、方法、规律、宇宙的本体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道”和“德”连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指穿越古今而永恒存在的自然规律;“德”者,依道而行称为德,可以理解为具体的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也可以理解为“得”,亦即得到的意思,健康、快乐、学业有成、事业顺利、家庭和睦等都可以理解为得到,因此德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依道而行,即有德行,就会得到应有的福报(正能量)。

(二)道德的具体内容是孔孟之道仁义思想的展开

在儒家思想里,道德被赋予了具体的内容,即“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其中,五伦是道,亦即自然规律,“五常”“四维”“八德”是“德”。

“五伦”讲的是人在社会中的五种关系或角色,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五种角色,在处理五种人际关系中要做到“十义”,即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用信。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做人必备的素养,“常”指永恒不变,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人都应坚守的做人本位。这里把仁义放在了“五常”之首,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者,宜也,循理,处事待人接物合情合理合法;礼者自卑而尊人,自己谦卑而尊敬别人;智者用理智,不用感情行事,远离“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信者有信用、信心、信仰等意思,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离开五个字当中的任何一字,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左丘明讲,“人弃常则妖兴”。

“四维”出自管仲的《管锥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指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位,代表国家的四根柱子。

“八德”有不同的说法,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五常、四维、八德是具体的德目,是每个人应遵守的道德标准,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综合起来,即是孔孟之道里仁义思想的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孔孟之道仁义思想的展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里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里把践行道德称为积善,即所谓行善积德。

三、学习孔孟之道应有的效果

学习孔孟之道,是把孔孟的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人由内到外进行转化,做到“内圣外王”。因此学习孔孟之道,第一要义在于转化气质。《论语》里的孔子形象: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另外孔子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对人的态度是恭宽信敏惠。孔子在做好自己的同时,给社会大众作榜样,教育和感化他人;修学孔孟之学的第二要义是开启智慧之门,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是个人修学应有的效果。每个人修学效果的层次不一样,至少学习孔孟之道,应学会做彬彬有礼向上向善,有道德有学问的大胸襟大境界之人。

四、结语

孔孟之道要正本清源,必须在阅读儒家经典的基本理论上,在践行上下工夫。孔孟之道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前能帮助国人确立心中的信仰,使国人有精神上的依靠,改变国人心浮气躁的状态;同时能培养治国安邦的贤能之士,也能和谐每一个家庭,恢复中华文明本有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国人的幸福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远航。

猜你喜欢
修学仁义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久假不归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仁义不过是“客栈”?
修学之旅愈行愈热(下)
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
意外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韩国的修学旅行是什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