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颖
(黑龙江省宁安市志办 黑龙江 宁安 157400)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精髓收于宏帙,凝于笔端,留下灿烂的瑰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方志文化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打造“大修志”的工作格局,创编新志,拓宽编纂路径,丰富志书种类,扩大服务领域,使志书从束之高阁到融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不仅实现志书资治襄政、存史鉴史的功能,还要发挥地方志的社会效能,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现状依据和可靠的理论支撑,在实现“商鉴、农证”的功能同时,助推方志文化创新发展。
地方志为一邑掌故之书。“存之为一县之典章,推之为国史之实录”。据清代史学家陆锡熊《真如县志》记“史以继往,志以开来”地方志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出发点着眼于继承,而归宿点却应放眼于发展创新。创新既是一切学术研究的生命,也是志书的灵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以创新驱动地方志事业发展转型升级》中强调:“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内在禀赋……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价值转换。”但是多年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却受众多因素影响,惯于墨守成规,严重制约着方志事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地方志工作者需要打破传统编修的“宁静”状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推陈出新,方能突显亮点,永葆方志活力。
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引导行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应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把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打破旧传统固步自封的束缚,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为己任,满足愈来愈广泛的社会需求,不断向社会公众提供系统完整、集中精炼、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因需选题”“按需施编”,实现方志整合开发工作内容“围绕中心”与“适应个性”的兼容并重,发挥方志资政、教化、育人之功能。如宁安市志办先后启动编纂《宁安水志》《宁安民族志》工作。谋划编纂《宁安土壤志》《宁安物产志》《宁安旅游志》《宁安文化志》《宁安生态志》等具有地方特色志书的构想,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信息服务。
地方志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知识性较强的工作。但受到自身行业和专业知识所限,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有效突破自身开发质量不高,内容不丰,数据不详,经费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志书深度与广度受到限制,无法为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强大的科研技术保障。宁安市志办坚持构建“开放式”的大方志工作格局,借助社会各方力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引进高科技技术手段协同“作战”,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为开发成果提供精准信息,突破方志资源整合开发的“瓶颈”问题,确保方志出“精品”,夺“名牌”,呈现方志编纂共建共享的新局面,为方志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开创新路。宁安市志办在编纂《宁安水志》过程中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各专业机构联合修志开发,如与国家权威测绘部门、质量检验检测部门、水务、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等部门联合发挥具备顶尖级优秀人才与设施设备优势,将精准的科技信息收入方志之中。另外,加强与高校档案馆、图书馆联系,实现史料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邀请相关专业教师或专家学者参与方志开发工作,共同完成研究课题。此外,邀约文化传媒、多媒体工作室、摄影家协会等群体,参与到方志的资源整合开发工作中。这种大开发、大合作的工作格局被全市上下所认可,得到社会各方支持,树立合作共赢的新方志理念,并通过电视台、微信等形式宣传地方志、特色志资源整合开发成果,取得社会各界多方面关注和支持,形成举城修志的良好局面。
内容是地方志的筋骨。专业的内容,详实的数据,精准的指标,是志书的精髓。传统的方志内容多注重挖掘文化底蕴,缺少专业内容与知识,使志书的存史之功大于现实服务之效。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将专业内容和知识适时引入志书,提高地方志成果的品位与社会影响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科学、更精准、更实用的佐证,提高志书的实用性。如宁安市志办采用大修志的工作模式为特色志、专业志的编纂提供专业的技术保障,使志书涉及的资料信息更具权威、更精准。运用GPS定位功能测定域内山泉、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坐标,运用多媒体调绘系统、调绘轨迹和电子调绘数据采编等专业技术,通过利用ArcGIS和Adobelllustrator软件平台与普查成果数据的搭配应用绘制山泉、河流湖泊、水库、森林、湿地分布图,绘制水稻、棚室果蔬种植面积分布图,绘制生态资源分布图等,提高志书信息资源的精准度。运用质监系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检测设备对宁安市山泉、河流湖泊、湿地、响水米、棚室果蔬、山产品、蜜源等进行系统检验检测,出具山泉水质检验报告书、农产品营养指标、农药残留检验报告书,为申请相关专利提供佐证,增加方志内容的实用性。
传统志书多存在重文字少图片的状况,使志书颇具存史价值,但可读性、可观性不足。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志书不仅内容上丰富,在表现形式上也需要创新、科学、合理地运用,大量、真实、直观的摄影图片,使志书展现独特的魅力,生动、具体地反映地情历史与现状,既弥补文字的记述不足,又突出时代特点,地域特色、民族特点。例如运用航拍技术制作境内山川河流、农业物产、旅游景区等鸟瞰图,使利用者从不同角度纵观全局,画面色彩明丽,视觉冲机力强,立体展示志书资源成果的全新视角。另外,随着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无纸化阅读”的时代悄然而至,方志工作者要紧紧抓住网络共享的优势,将志书制作成电子书,扩大志书的读志用志队伍,紧跟时代需求,实现地方志编纂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服务的目标。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方志工作者只有将地方志静态的资料活化为可为现实服务的价值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才能实现潜在价值与社会功用,成为社会需要的公共财富,实现地方志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需要,又回馈于社会需要的服务宗旨,让地方志开发“有作为”“有地位”。充分彰显地方志工作的独特魅力。宁安市志方志资源在建设和谐宁安、美丽宁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协调两者的关系,才能谋求经济的极大发展。宁安市绝佳的地理优势形成了优质、独特的天然矿泉水资源,化学指标和口感可与欧洲名牌矿泉水相媲美,有着极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宁安市凭借区域矿泉水资源优势,编纂《宁安水志》,并以此为据,统一规划、强化保护、大力招商,建立高起点、高科技含量、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现代企业,成为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据。
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宁安市依居北纬44°黄金气候,万年火山灰覆盖的肥沃土壤及优质无污染的水源,形成以石板稻米、有机蔬菜、绿色瓜果生态畜牧业、优质冷水鱼、特色蜂产品、山产品等远近闻名的农业品牌。《宁安水志》《物产志》《生态志》等,为域内农产品论证和地理标志的申请注册工作提供准确依据,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宁安精品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再亮一张王牌。为宁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县锦上添花。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挖掘旅游资源禀赋,让旅游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杠杆。《宁安水志·江河湖泊篇》,将以富集的江河、湖泊、湿地为主线,记录基本情况及水资源状况,同时拓展延伸,用更秀美的画面、更灵动的笔触记录周边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特色旅游等内容。展现境内壮美的水景观,展示各乡镇的魅力与吸引力,凸显特色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走以水兴城之路。谋划启动《宁安系》大型摄影图片集,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定位文化风韵,带动全市经济发展。谋划通过软件的平台,制作旅游电子地图,实现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农家乐、民俗村、采摘园、旅游古镇、旅游景点)之间的信息互动,为旅游产业开发提供基础性保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元文化内涵,编纂特色志、地情书籍等,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宁安市以地方志为蓝本,以宣传区域文化为目标,将当地历史、文化、旅游、民俗等内容辑成全市中小学生校本开发课本,让志书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发挥其育人功能。为机关、企事业部门编写志书简本或干部读本,组织编纂乡镇志、村屯志等推动乡土文化建设,保护和延续一方文脉。根据志书、旧志等文献资料制作满语专题片《莺歌岭传奇》等影视剧作品,复建文化地标性建筑,既展示区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体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在旧志整理工作中,坚持“整旧如旧”原则,征集原版清代流人旧志、诗集等专著,印制成古线装书籍及简装两种版本,为研究和传承宁古塔文化、黑龙江历史文化、东北地域文化提供珍贵史料,对研究我国清代诗史、词史意义重大。对丰富边疆各地旅游文化、人文景观的历史底蕴,提供历史借鉴。
宁安市系列方志文化作品成为宁古塔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物化载体,对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深化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提高文化竞争力推动“文化之城”“书香之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助推了方志文化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