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体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先的文字渐渐的向视觉化进行转变。读者慢慢对以前那些枯燥刻板的文字失去了阅读兴趣,相比较之下,读者更喜欢视觉化的阅读方法,各大媒体开始对视觉化的写作手法进行研究与探索。
在中国新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媒体一直片面的对视觉化写作进行探索与研究。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那是一种现场短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方法要求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有一个详细的调查,然后编辑出生动和简练以及真实的新闻报道,它具有了新闻写作视觉化传播的一部分特点。此外,这样更加深入的新闻报道可以有效的展现出报刊语言的优势,改变了之前传统的传播方法,使人们可以体会到视觉化的传播效果,有一个更好的精神享受。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可以紧跟社会的潮流,其中还采用了网络流行语等,缩短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进而满足了读者视觉化阅读的要求,大部分新闻人都想打破传统写作方法的束缚,突显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并没有规定的格式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也在变化。但是因为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致使在新闻写作时没有办法进行创新,逐渐远离了传播的环境和需求。在新闻写作中常常见到通报式的语言,例如写有关经济方面的新闻,其语言大多都是专业术语,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想要吸引读者的兴趣,需要变换新闻写作格式的思路。
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需要做到可以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在情感上可以达到共鸣的状态,还需要树立鲜明和立体的形象。大部分的新闻报道都忽略了这些要求,新闻内容里存在许多的空话。其内容只会简洁的描述一下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对细节进行过多的描述,时整篇新闻缺少了可读性,大大降低了读者对字体新闻的兴趣。
利用词语进行造句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在视觉化新闻写作中,对于掌握视觉化语言的要求也较低,并且对于视觉化语言运用的灵活程度不高,这就致使读者在进行新闻阅读的时候兴趣不够。
在当代新媒体视觉下,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八十年代初期大众的传播时代来临了,九十年代初期新媒介的信息传播来临了,九十年代中期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媒体扑面而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电视电脑等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进行视觉化的新闻传播,把文字和声音以及图片结合起来,把最好的视觉体验带给受众。在当代新媒体视觉下,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是纸质媒体一直所追求与向往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报刊语言需要充分吸收视觉媒体的优势,在“看”上多下功夫,采用各种可以刺激视觉的元素让读者阅读文字的时候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描述,而是不由自主的融入到作者所描述的新闻现场中去。
文字和印刷媒介就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就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与互联网就是人的视听综合能力的延伸。视觉冲击力是最大的,其可以给受众带来震撼的体验。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已经形成了视觉听觉相结合的阅读习惯,喜欢在精神层面上享受的同时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视觉化的新闻写作语言是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与生动的写作风格使读者更加愿意阅读与接受。目前,人们的生活处于高节奏的状态,人们追求快餐式的娱乐消费方式。在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之下,读者既可以体验到轻松愉悦的阅读乐趣还可以获取信息。读者对于图片的喜欢大过文字,始终带有一种有图有真相的消费观念。因此在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信息盛行的时代下,受众对于文字阅读方面也在不断的提高要求与创新。
语言可以表现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它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记者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学会如何通过语言构成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记者写出的新闻报道要给读者精神上的享受和感悟。读者阅读完一篇新闻报道,感觉写的生动形象和具体,这就是新闻报道的视觉化目标。
传统的新闻写作主要侧重于清晰的表述事件的事实,基本上都是由记者把事件的结果直接告诉读者,缺少一定的想象空间的。记者可以多采用感性的思维写作方式,可以有效地刺激读者对阅读的兴趣。不直接的表述事件的结果,让读者通过记者描述的场景信息自己进行辨别,利用新闻报道中文字缩小读者和现场的距离。记者对于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停留于字面上的加工,也可以利用文字塑造很多个新闻形象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宽阔的想象空间。例如: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写道 “最后一名英国士兵也默默的撤离了埃及”,这篇新闻报道的记者没有直接的表述战争的失败,而是利用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作为代替,此类简洁的写作语言比其他冗杂的写作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在读者阅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其思维也是紧紧跟随着记者的思维的,并且读者在脑海里会勾勒出一幅画: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名英国的士兵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离开,只留下他的背影。
对于读者来说,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具有吸引力。在新闻写作中,“动”包括动词的运用与情节的变化以及事件过程的语言描写等动静的巧妙融合。为了能够形象生动地给读者呈现现场感,记者需要在新闻报道中合理地运用动词来提升读者的视觉效果。记者可以通过巧妙地融入动词给读者呈现出人物不同的行为、思想和性格,树立独特的人物形象,在新闻写作中主要侧重表述,这样新闻通过文字报道出来也会活灵活现的。例如在对长跑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非常疲劳的状态进行表述时,记者不要直接描写运动员很疲惫或是筋疲力尽,可以通过细节表述,呈现出清晰的图像,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长跑运动员疲惫状态清晰明了,记者可以这样表述:“这名长跑运动员拖着沉重的脚步,艰难的继续向前奔跑着,脚步节奏慢慢放慢了,步伐也小了,这名长跑运动员突然脚下一软,差一点就跌倒在地。此时此刻,他身上的运动衣已经完全被汗水浸透了,只见他紧咬着干裂的嘴唇依然坚持着向前慢慢的跑着,不管结果如何,他是我心目中的冠军。”通过这些动词勾勒出一个个的场景,使读者通过对文字的阅读看到了一个筋疲力尽但是仍在坚持完成比赛的长跑运动员。
在新闻写作中,可以巧妙的运用文字去展现极具特色的视觉效果,主要是对细节的描写。新闻记者想要塑造生动形象的新闻场景,就需要巧妙地运用细节。例如,在描述夏天的炎热时,可以这样描述:“书上的叶子一动不动,太阳照耀着大地,天空中的鸟儿都不知道藏到哪里去了,只看见一只小狗趴在树阴下,伸着长长的舌头在不停的喘着粗气。”作者可以对几个事物进行多角度的语言描述,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为了有效地提升新闻语言的生动性和达到生动的传播目的,可以运用修辞手法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对主要人物和新闻现场进行全面的描述。特别是在标题的写作中利用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体现视觉化传播。例如《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其标题是《“按月订购”步履蹒跚》,这个标题中的步履蹒跚本来是形容词,但是在这个标题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按月订购的速度很缓慢,树立了鲜明的形象。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可以让读者阅读起来像是在阅读一本小说,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还具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冲突中描写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描写事件。在新闻写作中采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新闻报道出来,读者一般都喜欢具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例如,《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新闻报道《拥挤的营救》,这篇新闻报道在第一段里写到“饥饿感充斥着林关镇是在4月22日的早上开始的,这是发生地震的第三天,救援的最佳时间已经过去了。12岁的小姑娘林雪在人群中穿梭着,试图在寻找一些吃的,但是最终仅收获了两块小饼干”。在这篇新闻报道中,通过描述小女孩找食物的鲜明形象,展现出了当时物资缺乏的情节。当读者阅读到这篇新闻报道的时候,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灾区的情况非常的糟糕,物资极其缺乏,并且在脑海中闪现地震灾区人们脸上的惊慌无助的眼神,告诉读者灾区的生活非常艰难。
结束语: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已经成为了主要的传播形式。新媒体的新闻写作方面需要进行改进,利用具有独特的新闻语言,向视觉化的传播方向发展。新闻写作中的视觉化传播是新媒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发挥的文字优势,通过受众思维规律来满足读者的需求的应对方法,也是完善新闻写作和丰富新闻报道方式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