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安
新闻摄影,是使用照相机对新闻事实作现场纪实的报道手段,其工作成果为新闻图片。“一图胜千言”形象概括了图片的传播力。新闻图片,以图片为“表”、新闻为“里”,天然具有直观、写实、抢眼的优势,对于丰富和美化版面、改善读者的视觉感受起着突出的作用。
湖北日报重视新闻图片的选用,并常年设有新闻摄影专版——“视点”。该专版每月2-3期,每期多以整版聚焦一个新闻主题,刊发一组新闻图片,辅以少量文字。以2017年的《钢铁巨人“瘦身”》(11月29日13版,梅涛摄)及2017年《人退鹿进八千亩》(12月19日14版 周立新、柯皓摄,罗序文配文)两组版面为例,前者获第35届湖北新闻奖获一等奖,后者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推评、公示为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并同时获得第25届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
回顾这两组新闻图片的编辑过程,笔者深有感触。在当前“读图”盛行的语境下,报纸编辑应该高度重视图片的运用。而要驾驭这一工作,编辑不仅要有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还应跨越专业“门槛”,具备较高的视觉审美能力。笔者认为,编发新闻摄影专题(组照),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题材的重要性往往预设了作品能达到的高度。专题摄影作为新闻摄影中的大工程,拍摄时间长,版面投入也大,尤其要重视“立项”论证,优先选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新闻题材。前述两组获奖作品的成功,首先就在于选题的精准。《人退鹿进八千亩》将镜头对准长江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记录的是“长江大保护”中的生态保护壮举。《钢铁巨人“瘦身”》讲述宝钢和武钢合并重组的故事,直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大主题。在主题上明确共识,让拍摄者胸有成竹,编辑选择图片时也心中有数。
然而,宏大主题本身并不天然具有新闻价值。这两组作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抓住了湖北的“稀缺资源”,突出了新闻性。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石首,放养繁殖珍稀麋鹿达到上千头,堪称生态文明的世界级样本。武钢则被誉为“共和国钢铁长子”,诞生于1958年,它与宝钢的合并是具有时代标本意义的经济大事。全国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加上具有标志性的新闻事件,使这两组摄影作品具备了极高的关注度和新闻性,使人过目不忘。这是它们能够获得新闻大奖的基础。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一组新闻图片,呈现于一个版面,必有一张主图。从内容上讲,这张图片应该能一图点题(新闻主题),如放箭,一矢中的;如锣鼓,一锤定音。从形式上讲,它又应该是艺术佳作,给读者以难忘的视觉享受。在整个版面中,它占有最多幅面,或居于最佳版位。这两组作品,在编辑环节都经过了与拍摄者、版面编辑的充分讨论之后,才确定主图。
如 《人退鹿进八千亩》经过了两位作者的长期追踪拍摄,镜头分别对准人、景、鹿,画面或惟美、或写实、或宏大、或生动,难以取舍。最终选定的这一张,经过了反复推敲:其一,画面最为开阔,展现了保护区生态概况与大群麋鹿的悠闲生活;其二,构图优美,长江岸线的优雅弧度,水面、滩涂、植被的斑阑色调,由近景向远景的明暗层次,富于写意之美;其三,主题最突出,居于画面前景、即将向麋鹿开放的的村落耕地,就是“人给鹿让地,一让8000亩”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图片还作为单幅作品入选了第35届湖北新闻奖。
一组图片提交给编辑时,通常数量可观,但囿于版面容量,只能选取七八张,这就必然要有所割爱。编辑进行取舍时,应以“丰富读图视角”为重要原则。其一,每张图片都寓含了拍摄者的站位与取景角度,见报画面的视角越丰富,就越能避免在内容或形式上的重复,从而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其二,编辑作为读者的“代理人”,要设身处地站在读者的视角,选择最利于读者身临其境地了解新闻事实的画面。
以《钢铁巨人“瘦身”》为例。武钢是中国钢铁曾经的“巨人”,其重组牵涉到设备存废、业务条线升级、员工去留等方方面面,如何表达“三去一降一补”的喜与忧,展现“钢铁巨人挤掉累赘的脂肪、增加强健肌肉”?带着这一问题,编者精选了8幅图片,在版面呈现为四大板块:一、左上方,“耸立58年的武钢二号高炉拆除”为全版主图,巧妙地以挖掘机巨臂为取景框、直击去产能的第一现场,在第一眼就给人以视觉冲击力;二、左下方4幅小图,分别将镜头对准武钢存续产能的不同场景,依次为生产车间、管理控制室、检测产品、吊装外运,犹如连环画,串起改革后产能优化的生产链。三、右上方2幅图,分别是招聘会上的下岗工人、一位再创业的餐饮经营者,从群体、个人两个视角,关照了改革中“人”的命运。四、右下角1张图,幅面仅次于主图,它以分岔延伸的轨道为前景、三位工人远去的背影为远景,寓含着经历阵痛的回味、走向未来的憧憬,如国画中的留白,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这些不同色调、不同场景、不同时段、不同人物的画面,使读者如同跟随记者的镜头,缓缓扫过武钢改革的前前后后。在共同主题统领下,这些多角度的图片呈于一版,被版面设计中隐含的逻辑线索所联络,相互补位,相得宜彰。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宏大主题需要细节“说话”,越是重大的主题,越要注总选取小的切口。一组图片呈现于版面,编者要通过有意识地发现和“放大”那些生动细节,将拍摄者的思绪、感触传递给读者。惟有如此,才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往往最打动人的,莫过于那些有着情感温度、牵动人物命运的“有意味的瞬间”。
《钢铁巨人“瘦身”》的细节,展现的是工业变革中的生动印记:铲车下的大块砖石、发锈的粗钢筋,是对58年传统生产方式的告别;高炉中控室里两尾悠闲游动的金鱼,是静谧工作中的活泼情趣,也暗寓改革切换的微澜不惊;用尺子一丝不苟检测条材的工人,镜片后专注的眼神里,是对精简裁员后来之不易岗位的珍惜。
《人退鹿进八千亩》表现了万古长江畔“人与自然”的永恒主题,画面的意味更加丰富。麋鹿、保护者与隐约的民宅,隔着窄窄水面似在对峙,让人感叹保护动物对于农民生存空间的挤压。规划人员摊开地图,手指的一个比划就是3个村7000多人将不得不直面的变迁。滩涂上晒太阳的3只雄性麋鹿,眼睛各有所向,或凝视镜头,或低头若有所思,给人以丰富的想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千百年来,人与鹿之间时而谐调、时而矛盾,或人进鹿退、或人退鹿进,镜头之下,折射着怎样曲折回环的历史迷思……
必须明确,图片首先是让画面而不是文字说话,对于一幅出色的摄影作品,过多的解说是苍白而徒劳的。但是,画面(及拍摄者)本身有其局限性,不一定不能充分表达信息,尤其是背景性信息和画面外信息。因而,对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进行必要的琢磨和调整,让文字当好图片的配角,是一个值得编辑重视的问题。这当中,除了要尊重作者原意外,主要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语言精到,少说废话,避免画蛇添足;二是牵涉关键事实时,又必须做到一字不少、要素完整;三是以诗化的文字烘托主题,与画面辉映,为版面增色。
例如《人退鹿进八千亩》的主图,编者经过核实,在原文字说明后补充了一句“右下角就是将向麋鹿开放的新土地,已经停止播种”,这是补齐关键新闻要素;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日常巡查一图,补充了 “不远处六合垸的民宅隐约可见”,是在表达对村民命运的关切。《钢铁巨人“瘦身”》右下图的文字说明,“跨过重组元年,武钢正向着改革的深水区继续前行”,是由画面自然地生发联想,更好烘托主题,留下袅袅余音。
综上,新闻图片专版是采编多环节共同工作的产物。需要摄影记者、文字编辑、版面编辑通力协作,寻求最佳呈现结果。那些有思想的、富于感染力的新闻摄影佳作,将记录这个精彩的时代,成为报纸中的不朽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