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广电媒体传播生态变革

2018-12-21 03:17邓寿丰
新闻前哨 2018年11期
关键词:广电广播电视传统媒体

◎邓寿丰

一、县级媒体新闻传播生态现状

1.采编流程制式化。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制定了“四级办电视”的方针,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几年之后相继摆上县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原来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事业格局被打破。上世纪90年代前后,是湖北省县级广播电视台组建的高峰期,县级政府只给政策,明确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单位编制和人事编制,办公场地、事业经费都没有清晰界定,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临时搭建的管理和采编团队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采编、录播、传输、策划、监管都是尝试性推动,一线采编人员有的借鉴新闻采编教材照本宣科,有的套用上级台采编流程全程模仿。新闻稿件强调五大要素,新闻采访要求被采访者按提前准备好的内容一字不落读出来。专业一点的从业人员自己写稿,工作态度不够严谨的从业人员直接套用相关材料拼凑,上上下下都一致强调与县委县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县级台实质成为县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工作的传声筒。采编模式单一、思想观念僵化、队伍管理粗放、人才流失严重,几十年一贯制,演变成面对新的变革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的局面。按照四级办台的模式,省台、市台多考虑自身利益,不对县台的节目制作、人才培养和战略部署等进行业务指导,而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只负责行业监管,不负责业务指导。因此,县级台自制节目水平普遍难以提高。这种采编传播模式尽管因管理层人事变动有些许波动,但大的方向几乎没有多大改变。

2.传播手段模式化。

县级广播电视目前以无线和有线混合覆盖为主。其中,广播以无线调频为主,有线数字广播辅之;电视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用户基本自动丢失。上世纪90年代,基层群众主要文化娱乐获取渠道就是电视,广播收听群体在电视普及后逐步萎缩;随着互联网的推进和普及,电视收视率急剧下滑。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群体大幅缩水,有传播渠道因素的影响,同时,传统广播电视运营模式,也是受众丢失的主要原因:2017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传统媒体现有运行机制遵照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与媒体发展规律设定,在新闻生产机制上,以传统媒体为先的供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效性的需求,同样,传统线性新闻采编生产流程也不能满足网络传播的需要。在信息传播流程中,传统信息告知式和层级式的推广方式传播存在速度慢、传播范围窄的缺点。最具潜在危险的是:传统广播电视在融入新媒体过程中,依然陷入原有贯性思维模式、传播模式、采编模式窠臼,跳不出也理所当然认为,作为主流媒体就该这么运作和推广。县级广播电视开办的微信和客户端,鲜有模式和内容上的突破,采制的信息也与现有广播电视表现形式相似,访问量过万的信息少之又少。

3.量化考核模版化。

县级广播电视沿用的是典型行政支配模式,大锅饭,坐班制。坐的监督干的,闲的编排忙的;工资论资排辈,奖励讲究平均。新兴媒体爆发式呈现,令县级广播电视媒体人无所适从,传统媒体的保守文化与新媒体的开放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不同的经营理念。广电从业人员习惯于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做节目拉广告,做活动找冠名是几十年来惯用的路子;相反,新媒体人更重视发挥平台的作用。就媒体发展方向来讲,平台化无疑是媒体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基层广电从业人员很难从旧体制中转换出来,主动与新媒体对接,就目前推广应用的所谓新媒体而言,已经形成了经营观念上的“断层”现象,这种新旧媒体强行嫁接行为,导致新旧媒体“两张皮”局面。僵化的量化考核体制,严重抑制了创新活力的激发和拓展。原生势力不让步,新生力量留不住。体制、机制、内容、方法创新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有的甚至口号都没有,多年痼疾形成一团死水,坐等新兴媒体侵食和吞并。

二、县级媒体传播生态破解之策

1.转变心态,正视现实。

由于政策、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广电行业从业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种心态自建台之初一直延续到现在,之所以难与新兴媒体成功嫁接,与圈子里的管理层和一般编辑记者潜意识的抵触和莫名的敌视有直接关联。这种骨子里油然而生的俯视思维,导致传统广电从业人员轻视了新兴媒体和自然人所拥有的互联网极限张力和法律赋予的传播权利,也因此滋生了抗拒心态,加剧了委屈情绪累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形成的新的传播流已让传统媒体措手不及,素以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人的霸主心态更是让内容自由提供者当头棒喝。失去了内容霸主地位和传播垄断地位的广电媒体受众急剧流失,从而导致了今天县级广电媒体哀鸿遍野局面。

2017年初,中国电信发布“NB-IoT(窄带物联网)企业标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也加快了NB-IoT外场测试部署与城市试点工作。随着新一代互联网IPV6的普及、5G时代的到来,势必颠覆传统思维模式和大众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和人类生态也将产生革命性变革,而作为信息传播前沿的传媒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未来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曾经非常清晰的传媒业边界变得模糊,新闻、传媒与娱乐的结合日益紧密。传媒将向“媒介智能化、传播大众化、内容精品化、服务个性化、行业跨界化”的方向发展。今天短暂的安逸就是明天最大的危机,作为县级广电媒体人只有正视现实,转变心态,以积极的姿态,主动投身媒体转型变革大潮,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争得一席之地,赢得战略转型的主动权。

2.搭建平台,主动融入。

广播电视传统信息告知式和层级式的传播方式,在新兴媒体面前“速度慢、范围窄”的缺点日渐被放大,同时,县一级广电媒体由于受制于中央、省级等权威媒体的压制,在资讯资源、信源、权威、路径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不在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很难突破各种因素累加的困局。其次,在国际舆论场从传统媒体转向社交媒体过程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新媒体蓝皮书调查显示,客户端为民众在手机终端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渠道,同质化是影响使用客户端的主要原因。近七成被调查者认为客户端同质化问题严重,超过四成的人认为客户端新闻时效性不理想,严重违背法律法规,背离公序良俗的行为屡见不鲜。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并非万能,其所暴露的短板,或许就是现行状态下的广电媒体的新机遇。

微媒化时代,任何单一媒体、单一渠道和一成不变的传播,在多平台、多渠道和多社群、多场景的传播图景下,其传播能力将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数据解析和算法推送,形色各异的社群之间距离将变得遥远。新兴媒体的传播特质和运行规律,客观上在新一轮媒体洗牌过程中,也许会成就传统媒体。但是,如果你不能为区域大众所推祟,地方党委政府想用却用不上你,社会各界想加入却难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这种亲和力就等于零。因此,网络时代的媒体不能只强调喉舌作用,更要讲服务意识。为政府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形态,才是县级广电传媒体规划变革的核心。借助新技术新理念搭建县级广电综合媒体平台,提供但不限于: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媒介形态,还要在政务信息、文化教育、交通出行、健康医疗、金融服务、电视商务、社区服务、便民信息等大众生产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核心功能上深度开发和经营。区域内党委政府和社会大众全面入驻并长期依赖之日,就是县级广电媒体改造成功之时。

3.重构生态,激发活力。

县级广电传媒要实现历史性转型,光有架构和理念还不行,团队搭建和培育似乎更为迫切。县级广电媒体在体制内运行多年,体制、机制、人员、内容、产业、经营都是按事业体系搭建的。今年启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对广电媒体改革的要求是:第一,坚定党媒的喉舌地位,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宣传水平;第二,在事业主体的基础上提升广电传媒的市场化程度,建立新型专业媒体平台,提高文化经营主体的社会影响力。广电改革不但要始于人、依靠于人、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人,只有人思路顺畅了,才能重构县级广电媒体生态,进而顺利推进新一轮变革。

那么,怎样才能重构专业团队生态?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在突出党媒喉舌地位的同时,按市场化要求搭建的新型专业媒体平台,究竟是什么性质?我们要搭建的新型专业媒体平台到底是属于谁?媒体核心层稳不稳定是平台能否按规划发展下去的关键,领导层或称精英层如何延续?新媒体平台能否执行现代企业运行体制?是管理层持股,还是全员持股?

华为的运作机制为广播电视事业市场化路径提供了借鉴。通过利润分享制度,华为引导员工不是作为雇佣者的心态来参与到企业的运作当中,从而实现了广大员工的长期激励问题。县级广电媒体属国有性质不会变,投资主体不会变,资产属性不会变,唯一能变的就是运作体制和机制。现在县级广电媒体内部思想观念僵化、队伍管理粗放、人才流失严重,大锅饭,坐班制,典型行政支配模式是媒体转型的重要障碍。华为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有深圳市特区体改委的红头文件允许试点,因此,县级广电媒体要想实现历史性突围,基层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撑非常重要。有了政策的扶持,有了体制机制的保障,有了运作流程的再造,相信激发县级媒体干部职工创业创新的活力,应当是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广电广播电视传统媒体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