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知 林惠瑜
培智義务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在于提升智力残疾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最终将他们培养成为自立自强,适应生活,服务社会的公民。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让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然而,近年来培智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残疾程度重、特殊行为多、精神障碍重、沟通能力差的问题,且这一现象日趋严重。许多培智的学生虽然接受了多年的特殊教育,尽管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收效甚微。在生活、生存、社交、心理适应等方面能力,尚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无法融入社会,在社会上游荡,成为父母及社会的沉重负担。作为特教学校,如何更好地做到让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能够融入社会?鉴于此,我们学校也不断地在探讨,成立了《构建特殊教育学校社区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小组,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对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社区融合教学的肤浅看法总结如下:
一、改革特教学校课程
特殊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离开学校后能融入社会和普通人一起生活。事实上,学生在培智学校上了几年学,走出校门后仍然无法融入社会,教育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面对这种困境,我们课题研究小组选在培八年级作为研究实验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学校开设了“厨艺”“园艺”“陶艺”“家政”“蛋糕坊”“洗车养护”等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因为喜欢,所以参与,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参与度高,在活动中他们的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还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编制了适合他们使用的校本教材《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礼仪》。为了进行缺陷补偿,发展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和想象力,我们还开发了特色课程《软陶校本课程》,把学会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教学的总方向。
二、转变特教学校教师观念
培智教育对象特殊,对教师的要求也特殊,我们所倡导的融合教育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融合教育工作者该具有的特殊意义的爱和良心,那是一种宽容博大不求回报的爱。教师对学生有亲人般的情怀,用融合教师的专业能力去培养教导学生,教师的真爱要通过专业服务来完成。其次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让教师不仅实现知识层面的转型,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技能、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转型。三是要改变传统的观念,特殊教育教师不是保姆,我们的教育目的不能只停留在养护、照顾层面上,而应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在关注缺陷与不足的同时,更应该开展补偿性教学,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其参与社会生活,帮助培智学生提升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不仅要加强教师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师德与专业能力的培养。
三、改变特教学校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等融合思想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模式,从智障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把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定位在提高智障生的生活能力、生存技能、社会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等方面。
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提出:要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课程,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培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智障学生融入社会,能够生存,有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虽然选择了符合学生生活需要的教材,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差,且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课上所学的知识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教师无法实现将实际生活中要用到的技能演示一番,要让学习任务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教学发挥帮助学生提高自理能力的作用,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2.教学形式大胆改进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利用课件和演示,创设直观的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但对于中重度的培智学生来说,仍无法领会现实生活中的要求。教师应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因此教师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敞开大门,带着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为提高生活能力进行锻炼。笔者就尝试带着实验班(培智八年级)的同学,深入社区超市、医院、小食店、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社区化教学。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培智学生接受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课堂教学仅靠传统的讲授、谈话等是远远不够的,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得到完美的统一,教师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孩子们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共同配合下,学中玩,玩中学,在活动中体验真实的生活,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随着学校社区融合课堂教学的开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验班的培智孩子幸福地学习着、成长着,他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也得到提高,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有的孩子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孩子进入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职业技能,还有的孩子虽然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他们已具有融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劳动的能力,有了自力社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了积极的态度,具有了一定的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随着驾驭生活能力的日益增强,孩子们自信心与成就感亦随之增长,在生活中实现并创造着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