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破茧而出

2018-11-18 17:47陈海
当代贵州 2018年8期
关键词:私营经济乡镇企业转型

任凭雨打风吹,阻挡不了那些坚强的边缘力量的崛起,他们被广泛誉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并日益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在这个艰难的转型历程中,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悄然孕育,破茧而出。

1984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四号文件,同意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同时提出了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以促进其发展。社队企业,原是依附于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的一个附庸品,其功能是“为农业生产拾遗补缺”,是社队集体经济的“边角废料”。四号文件甫出,乡镇企业被承认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和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

作为一种独立的企业形态,这是乡镇企业第一次“浮出水面”。资料显示,当年中国的乡镇企业已逾165万家,拥有劳动力3848万人。与此同时,在农村以“专业户”名义、在城市以“个体户”名义存在的各类民间企业,不知不觉中参与到中国改革的大戏中去,各自饰演不同角色。

如果事先有剧本,这场改革大戏的内定主角,毫无疑问是国营企业。然而,当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国营企业的表现却不尽人意,而那些长期被计划经济体制边缘化的角色和群体却跳上舞台,扮演起了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先锋角色。这个群体中,包括农民、城市待业居民和其他被边缘化的人群,在这场自下而上的“边缘革命”中,他们迸发出了巨大的激情和惊人的创造力。邓小平曾坦率地承认,在农村改革中,乡镇企业的崛起,是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

如果将国营企业视为“正规军”,那些乡镇企业只能算是“游击队”。没有原材料,没有技术和熟练工人,也没有银行贷款,甚至没有销售渠道,而且备受歧视。那些农民创业者唯一可以倚重的,就是他们比国营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

无锡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彼时创业,因原料紧张,去相关政府部门求助,想要争取一些计划内棉纱,被拒绝了,只因他们是乡镇企业。多年以后周耀庭说:“国营企业是老大哥,乡镇企业不是小弟弟,乡镇企业只是私生子。”即便是后来风光无限的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创业初始时也曾经蹬着一辆破三轮车在杭州城走街串巷,四处收购废铜烂铁,以应对拿不到原材料指标的尴尬。

在城市里,那些个体经济的境况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早在1979年11月,自第一个正式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于温州诞生之时起,中国城市私营经济复兴的大门就已经被轻轻推开。在被“消灭”了二十多年之后,曾经被视为社会主义对立阵营的个体经济,以“社会主义制度的附属和补充”名义重回中国。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然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个体和私营经济都没有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保护。经历过1982年“严打投机倒把”风暴和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在艰难的营商环境下谋生,有人靠智慧,有人依赖的仅仅只是运气。如果不是邓小平的两次“保护”,年广久的命运,和温州“八大王”并无不同。那个时候,私营经济被戏称为“气候经济”,前进或是倒退,要看政策晴雨。

任凭雨打风吹,阻挡不了那些坚强的边缘力量的崛起,他们被广泛誉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并日益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不仅培育了市场,还为日后的市场转型铺平了道路。正是在这个艰难的转型历程中,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悄然孕育,破茧而出。

因此种种,生于改革初期的民间企业存活率并不高。但凡能在狭缝里野蛮生长、顽强挣扎坚持到现在的,绝非等闲之辈。数十年的营商生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他们所贡献出来的辛劳、智慧和创造力,理应获得人们的尊重。

猜你喜欢
私营经济乡镇企业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乡镇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研究
重磅!证监会表态:支持房企转型!支持民营房企融资!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乡镇企业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古巴将颁布新规推动私营经济合法发展
浅析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及整改措施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机遇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