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世杰 万凤国
近年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的引导下,湖北省黄石市特色水产养殖发展态势较好,帮扶了当地村民务工增收、脱贫致富,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新动能。
黄石临江怀湖,河网密布,水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三农普公报,截至2016年12月全市有渔业生产单位1665家,规模户1423户,养殖户5469户;淡水养殖面积645684.68亩,水产品产量82213.06吨。较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为特色水产养殖提供了水域、人员、技术和市场等优良的生产因素和基础条件。
黄石特色水产养殖起步于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有限公司和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形式,当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种有7个,分别为小龙虾、鳜鱼、精品螃蟹、泥鳅、黄颡鱼、中华鳖和青蛙,总计养殖水面8.333万亩。
一是“公司+基地+农户”帮扶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如阳新县北富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合作经营的示范效应明显,结对帮扶贫困户16户,向每户提供帮扶资金5400元;帮助农户规划稻虾养殖,并提供技术指导。二是普通农户依托土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据调查,土地流转租金为200-400元/亩,平均315元/亩,可为4口之家的普通农户增加年收入1260元。三是养殖户雇佣村民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接受调查的5户养殖户共聘请转租农户、贫困村民、普通村民89人,就近从事挖沟整堤、清淤疏浚和投食捕捞等工作,平均工价100元/日。
据调查,黄石小龙虾每亩利润达3000元,中华鳖每亩利润达2万元,远高于普通水产养殖,全市养殖户因规模养殖溢出效应增收34435万元。
特色水产相比较于普通水产养殖有较高技术门槛,近几年黄石部分农民找到四条突破途径:一是招商引资“引”技术,如大冶市景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的股东自带技术人员18名,打开市场销路。二是外出考察“学”技术,如大冶市陈贵镇文豪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陈三军赴洪湖学习养鳖技术五年后回乡创业。三是技术入股“保”技术,如阳新县半壁山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邀请专家宋银中以技术入股为鳜鱼养殖提供技术保障。四是自学成才“摸”技术,如大冶市金山店镇帆杰种养专业合作社自行摸索青蛙养殖技术,保安镇田源庄泥鳅生态专业合作社柯江胜自学并进修了泥鳅养殖自育苗到出塘的全程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的突破为普通养殖升级为特色养殖打开了通道。
近年来,黄石坚持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科学划定水产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特色水产养殖不占据湖泊资源,以水田为主实施生态养殖模式,呈现出稻虾轮作和稻虾共生模式,鳜鱼、黄颡鱼、鲮鱼生物套养模式,蛙稻、蛙果、蛙菜、蛙鳖、蛙鳅共生套养模式,莲鳖生态养殖模式;有的与休闲农业配套兼营农家乐、垂钓和采摘等。这些特色水产养殖模式利用生物良性循环规律,减少或避免投入农药和化肥,不仅保护水土,修复地力,而且规避了水产禁养区和限养区的制约,实现了水产生态养殖的升级。
从2013年开始,黄石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如今年大冶市到位奖励资金370万元,极大调动了农户积极性。
一是养殖技术不成熟的风险,如小龙虾5月份进入病害高发期,防范手段有限。二是市场需求不确定的风险,本地养殖户难以适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和价格话语权,价格波动大。三是自然灾害无保障的风险,大部分特色水产养殖缺乏保险服务,一旦遭遇类似2016年洪涝灾害将承受较大损失。四是项目资金断裂的风险,养殖户普遍具有扩大基地或分散建点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后续资金短缺风险。
一是水产品安全质量体系建设不完善,质量检测公信力、知晓率低,消费者心存疑虑。二是特色水产品良种引进力度不够,如小龙虾、鳜鱼和螃蟹等良种覆盖率不高。三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田塘周边用电、进水和道路状况影响了运出水产品成活率。四是征地用地存在矛盾,征地价格趋高增加了投资成本,如大冶市陈贵镇堰畈桥村稻虾地租每亩350元,保证金80元。
一是品牌建设不足。类似“韦源口螃蟹”这样具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水产品较少。二是水产品加工滞后。小龙虾深加工、有机稻米、莲籽加工及水产休闲食品等愿景,由于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及消费习惯等原因并未付诸实践。
一是解决层级和区域财政投入不均的问题,健全特色水产养殖项目建设以奖代补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二是确保水产技术培训到位,通过科技下乡特别是共建院校实验基地,增强农业推广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跟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用电用水用路条件,为特色水产解除后顾之忧。四是协助用地资格评定和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一是科学引进特色水产品良种,改良、丰富本地主导品种,抓好示范试点。二是加强水产品安全质量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建设,对特色水产养殖严加监管,做好质量上报、抽检、认证和发布,让经销商安心买、消费者放心吃。三是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严格管控项目资金风险,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四是积极扩大水产保险业务范围,完善水产支持保护制度。
一是加强市场信息资源建设,科学制定特色水产发展规划,密切监测市场供需关系,防范不确定风险。二是攻坚地理品牌建设,增多数量,扩大名气,形成口碑,提升特色水产的整体效益。三是加快产业链条融合行动,引进有实力企业与养殖户开展水产品休闲食品加工合作,配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