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技术驱动新闻创新

2018-11-18 10:35陈昌凤
中国记者 2018年7期
关键词:融合

□ 文/霍 婕 陈昌凤

内容提要 继信息技术的发展启动媒体融合大潮后,智能技术又一次成为推动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关键力量,为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全新机遇。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新闻,提升媒介体验,革新管理模式,推动新闻业的融合发展。媒体必须坚持内容与技术双核驱动,以内容建设带动用户关系的建设,以技术驱动为创新支撑,推动媒体进一步融合。智能时代新闻业也要重视黑箱生产、信息偏向等新型伦理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媒体融合与创新在过去若干年间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升级,在技术、产业、文化、政策方面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入,向着全面一体化的方向迈进。纵观近些年业界的媒体融合大潮,技术进步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可以说,相关技术的革新是各大媒体推动媒体融合的着力点与关键领域。不难看出,作为传统的内容优势方,传统新闻媒体在转型发展中必须紧抓“技术”才可能真正实现弯道超车。在技术不断革新时代,作为载体的媒介对于新闻的影响也日趋显著,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早就道出了技术带来的媒介形式改变对整个媒介系统的深刻影响。新闻业连同新闻学正在被技术重新改写。[1]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强调媒体融合的关键在于“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近几年来,具备人类的认知、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被广泛运用于新闻业中,其涉及的子领域包括大数据、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神经网络。[2]目前与新闻生产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语音处理、视觉信息、机器人等多种。[3]与之相关的VR、AR、Big data以及区块链等技术迅速发展,为媒体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驱动力。这一现象在表层体现为对新闻形式、传播模式与范围产生的影响,更深层次的则反映为技术对信息传播流程中各主体关系的重构。因此,媒体只有开展以技术革新为支撑的深层次媒体融合,才可能在信息市场中重握主动权,逐步构建起合理的信息市场及价值体系。

一、AI重塑生产流程

大数据以及数据挖掘被用于寻找新闻线索、查证新闻事实、机器人写作被用于直接的新闻生产、算法接管新闻信息分发催生新的新闻报道类型,各项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向着智能化、精准化、场景化的方向发展,技术对于新闻生产、分发流程的塑造是多样而深刻的。

机器人写作技术在国外知名媒体中已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美联社的Wordsmith都已经成为各自新闻编辑室中不可取代的成员。在国内,人民日报的“小融”“小端”、新华社的“快笔小新”、《钱江晚报》的“微软小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xiaomingbot”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自动化写作系统。2017年,“张小明”诞生于今日头条实验室,在里约奥运会中它通过直接对接奥组委的数据库,迅速完成了消息撰写,赛事汇总等常规性工作,日产新闻30篇以上。机器人新闻生产具备显著优势,首先,机器人稿件生产速度远高于人类记者,“张小明”生产一篇稿件的时间约为2秒,并且可以24小时不间断、全天候检测新闻热点,显著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其次,机器人搭载性能极好的处理器,对海量数据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对比人类错误率大大降低;第三,机器人完成了大量常规性新闻工作,使得人类记者可以从杂务中解脱出来,对新闻事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完成更具价值的新闻报道。

在移动端的新闻阅读领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马太效应”,资讯聚合类平台中,算法分发模式成为业界共识,个性化推荐成为吸引用户的有力武器。现阶段媒体融合必须解决海量信息与个性需求的完美匹配问题,实现精准的传播,技术成为破题的关键 点。

二、AI提升媒介体验

传统媒体长于新闻内容的策划与生产,以技术为翼,可以突破传统新闻产品的形式样态与传播模式,从而创造出兼具用户体验与人文内涵的优秀新闻作品。在过去的一年间,主流媒体在技术型新闻产品上纷纷发力,创造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新闻产品。

2017年7月,时值大阅兵期间,人民日报社推出H5技术支持的《我的军装照》,能将个人照片合成为我军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军装照,受众在参与互动的同时直观了解了我国军队的成长史,在用户中引发了强烈共鸣。应用一经推出便获得井喷一般的流量,页面总浏览量(PV)超过10亿。这一成绩的取得,既离不开优质内容的设计与制作,也是人民日报社与腾讯、未来运用等技术平台通力合作的结果。人民日报社提出策划方案后,腾讯提供了图像处理支持与庞大的后端服务器支持(超过4000台),未来运营则提供了H5的前端设计与服务器维护的服务。

2018年3月,新华社首次采用端内原生AR技术报道全国两会,发布报道——《AR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用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后,使用其AR功能对自己的二代身份证进行扫描,之后便可用更具科技感的方式浏览政府工作报告。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内容,AR技术对于空间的扩展和再现能力方面效果突出,能够为用户带来强大而逼真的现场还原效果。在AR信息的阅读体验中,受众不仅能直观地接受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能同时补充虚拟的信息,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之后真正实现了“虚实结合”和“实时互动”,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媒介体验。

除此之外,直播也被各大媒体视为媒体融合的关键争夺点。2017年,移动直播成为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在两会等重大事件中甚至成为发布现场新闻的首选。201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社与新浪微博、一直播合作的“人民直播”上线,同日,央视新闻推出“正直播”、新华社推出“现场云”,三大国字号媒体同时宣布进军移动直播领域,建设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平台。2017年两会期间,央视推出直播互动节目《两会有啥事,我们帮你问》,主持人与代表委员和网友展开实时互动、在线解答问题,以互动型直播打通了大屏与小屏,每天参与互动话题的观众达数百万,体现了主流媒体独特的公信力与竞争力。

三、AI革新管理模式

在媒体融合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采编流程的再造,目前普遍采用新型主流媒体数字化升级的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思维理念,真正实现全媒体、全天候的新闻生产模式。

浙报集团的“媒立方”是国内现象级的媒体平台,这一平台以大数据技术为驱动,联动起媒体指挥中枢、PC端、移动端在内的全部终端,成功打通了新闻策划、采写、编辑、分发和反馈的各个环节,能为媒体智能管理、运作的新典范。“媒立方”集聚了近6.6亿的注册用户,由智能传播服务平台、新媒体云服务平台、用户数据仓库、全媒体内容数据仓库四个子平台组成,运用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等新兴媒体技术,形成了一套智能化的媒体运作系统。在“媒立方”的运作中,技术平台为其核心驱动,资源整合、协同指挥、流程检测都与技术紧密耦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新闻业务发展和技术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为配合技术平台的建设,浙报集团进行了机构改革。首先,集团成立了提供数据技术支持的网宣办数据分析室、舆情分析室,直接连通采编人员与技术部门。其次,集团整合业务部门,建立起“产品研发中心”,将产品规划部、媒体采编部、视频采编部、运营产品部等七大部门统一管理。第三,作为机构核心的“全媒体指挥监测中心”24小时实时工作,指挥协调无间断的新闻业务。

而在未来,区块链技术将为媒体管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核心是分布式数据库,不仅能使媒体信息更精准地对接信息需求方,还能够帮助新闻产品提供去中心化的版权保护、使用追溯与数据增值。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广泛运用,我们可以构建起一个更为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解决现在互联网世界中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四、AI推动媒体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下一轮技术革新的核心,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媒体领域也概莫能外。随着智能技术的运算能力、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融合领域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深化,为媒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智能化写作、智能化分发、记者智能助手、人机互动等都将为新闻注入活力、开拓空间。

在这一重大技术变革面前,上一轮互联网发展中已经错失良机的传统媒体应当吸收教训,必须抓住机会、积极转型,把技术革新放在媒体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战略位置,以“人工智能+”的思维规划未来媒体的发展道 路。

第一、媒体以技术为支撑,构建其底层业务架构。融合发展的媒体平台承载了多方面的需求,这一切都要以庞大的底层数据作为支持,形成媒体中心的信息网络。同时,支撑内容生产的数据与匹配用户需求的数据来源于同样的数据集,彼此之间存在交互,媒体必须以技术强大的数据平台作为运行各项业务的基础,这一平台将带动所有部门协作运行。建立高效的媒体运作平台可以使媒体对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一次采编、多层加工、多元适配,提升新闻信息的加工速度及效率、满足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提升媒体竞争力的目的。

第二、媒体掌控技术的主导权。在上一轮媒体融合中,大部分传统媒体转型的做法是找一个外包技术团队,直接移植内容于新技术之上,仅仅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延伸性工具,效果自然欠佳。同时,技术外包也具有一定风险,如果媒体将外包作为处理技术问题、降低投入成本的手段,那么外包商则会全面接管媒体数据中心、管理媒体内部网络,虽然短期成本能够有所削减,但对用户隐私保护、媒体决策执行、技术产品迭代等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可能会导致媒体通过技术服务而获得的具体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危害媒体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新一轮智能浪潮之中,技术底子较为薄弱的传统媒体必须加强技术团队的建设,瞄准新技术新趋势进行前瞻性布局,抢占技术风口。建立一支专属的技术团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时代的“新闻编辑室”内不仅只有新闻相关的从业人员,还需要数字内容生产者、社交媒体编辑和数据分析师等新成员,兼具理工科和新闻学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大型媒体机构追逐的新型人才。《纽约时报》之所以在数字化大潮中每年的订阅费超过2亿美元,与其拥有一支独立而成熟的技术团队——Beta关系非常密切。

第三、建立一支技术复合型的媒体队伍,加强技术性媒体人才储备。在媒体发展过程中,技术与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技术一方面会通过工具使用提升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思维上的转型,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倒逼采编人员革新信息生产模式、提升新闻生产能力。媒体应该采取全员培训的策略,使每一个从业者都了解智能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优势与不足,推进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更好地促进人机协作,将智能技术带来的理念革新植入每一个采编人员的思维之中。与此用时,媒体的技术人员也应该加强新闻业务的学习,以业务提升作为技术开发、革新的导向性指标,开发出符合新闻价值的技术性产品。二者各取所长、相互融合,共同推进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

第四,要重视智能技术带来的新型媒介伦理问题。智能技术带来新闻生产的黑箱化、智能算法的偏向可能、茧房效应等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新型伦理问题,需要我们在运用中重视“能”、更不要忽略 “智”的问题。[4]

融合发展是媒体的一场自我革命,不进则退。纵观过去十年间的媒体融合,信息传播技术在每一步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在媒体日益被智能技术点亮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技术”的思考。推动媒体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与技术双核驱动,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技术驱动为支撑。站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利用新技术、将技术与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驱动体系,为媒体的发展开拓更宽广的舞台,提升媒体的生产效率与传播效果

【注释】

[1] 徐来、黄煜.“新闻是什么”——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模式演变与新闻学教育之思[J].全球传媒学刊,2017(4):25-52

[2] Russell, Stuart J.; Norvig, Peter (200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3] 仇筠茜,陈昌凤.黑箱: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格局嬗变[J].新闻界,2018(01):28-34. (新闻与传播, 人大复印资料2018.4转载)

[4] 陈昌凤 张心蔚:《信息个人化、信息偏向与技术性纠偏》,《新闻与写作》2017年8期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融合的工业